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王陽明三個最精辟的名言

王陽明三個最精辟的名言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7 11:19:41

王陽明三個最精辟的名言?當下,陽明心學傳遍大江南北,有很多陽明先生的名言名句在坊間流傳,其中非常著名的一句就是“此心不動,随機而動”,這八個被很多文章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甚至有說這是陽明心學的最高學問,是陽明先生成功的八字真言等等,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王陽明三個最精辟的名言?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王陽明三個最精辟的名言(王陽明沒有說過)1

王陽明三個最精辟的名言

當下,陽明心學傳遍大江南北,有很多陽明先生的名言名句在坊間流傳,其中非常著名的一句就是“此心不動,随機而動”,這八個被很多文章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甚至有說這是陽明心學的最高學問,是陽明先生成功的八字真言等等。

但實際上,陽明先生并沒有說過這句話,這八個字是後人替王陽明杜撰的。較早版本可能來自于《明朝一哥-王陽明》一書,而且作者寫的原文是“此心不動,随機而行”。

原文是這樣的:“總共七八萬号人把吉安圍了個水洩不通,王陽明卻不見了蹤影。伍文定拖不起,趕緊找到王陽明,問他怎麼不發兵。陽明笑着說,時機未到。伍文定着急道,現在大家士氣高漲,正是出兵的大好時機。王陽明隻淡淡地說,此心不動,随機而行,此為兵法最高奧義”。

不得不說,作者描述得相當生動,感情也十分飽滿,因為這畢竟是小說創作,某種程度上倒也可以理解。随後其他人繼續發揮出了“此心不動,随機而動”,并流傳開來。

實際上,“不動心”或“此心不動”的描述,在《王陽明全集》(包含《傳習錄》)中,隻在三次對話中出現過。

前兩次是來自《傳習錄》,是王陽明在解釋當年孟子和告子對于“不動心”的讨論,屬于學術問題,在此就不在贅述。

第三次,來自于陽明大弟子錢德洪寫的《征宸濠反間遺事》一文,文中引用陽明先生談到不動心的話。

據該文記載,平定甯王後,錢德洪問陽明先生:“用兵打仗,有什麼方法?”陽明先生回答:“用兵哪有什麼方法,但學問純笃,養得此心不動,就是方法。”有其他學生繼續問到:“如何養得此心不動呢?”陽明先生說:“這種事想想是沒有用的,關鍵在于平時做功夫。若人真肯在良知上用功,時時精明,不蔽于欲,自能臨事不動。”

由此可見,王陽明隻說過“此心不動”,并沒有說過“随機而動”。

坊間很多文章對“此心不動”也進行了很多解釋,但往往也差強人意,牽強附會,與陽明先生的本意也相去甚遠。下面列舉兩個常見的解釋:

常見解釋一:

此心不動,就是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都要不受幹擾,保持自己的想法和理念。

這個解釋乍一看,有一定的道理,但深究起來,是有漏洞的。通過陽明先生回答弟子陸澄的提問時,可以看出這個解釋的漏洞在哪裡。

《傳習錄》記載,陸澄問:“主一之功,如讀書,則一心在讀書上。接客,則一心在接客上。可以為主一乎”?先生曰:“好色則一心在好色上。好貨則一心在好貨上。可以為主一乎?是所謂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專主一個天理”。

白話文的意思就是,陸澄問:“主一的功夫,例如讀書,則一心在讀書上,接待賓客,則一心在接待賓客上,可以稱為主一嗎?”

陽明先生沒有直接回答,而是來了個反問:“好色則一心在好色上,貪财則一心在貪财上,可以稱為主一嗎?這是追逐外物,并非主一,主一是專主在一個天理。”

陸澄對主一的理解就是專心緻志、一心一意地做好一件事。讀書則一心一意讀書,接待客人則一心一意接待客人,人在心在,一次隻做一件事,一次隻做好一件事。可以說陸澄的發問水平已經很高了。

不過,陸澄的對主一的理解還是有漏洞,如果主一對象是負面的,如好色則一心好色,貪婪則一心貪婪,偷盜則一心偷盜,罵人則一心罵人。這樣對主一的理解,或者簡單理解為要不受外界影響,時刻保持自己的想法和理念,是有失偏頗的。

常見解釋二:

當我們面對這個世界時,我們的心理活動會一直處于活躍狀态,會一直在想象、思考、行動,心從來沒有留下片刻空閑,時時處于妄動和妄念之中。而隻有當我們的心理活動停頓下來,我們的心才能感應到或“照”到世界的真實存在。

如此等等。

這類解釋往往是從佛家角度或者道家角度去解釋,但解釋的人往往又并不是十分精通佛家、道家思想,常常解釋的雲裡霧裡,玄之又玄,缺乏說服力。

比如此時就有人會問了:人怎能沒有心理活動,沒有心理活動,那不就是死人了嗎?面對這類提問,解答者最後往往就是一句“悟性不到、或因緣未到”,給草草打發了。

那麼,陽明先生說得“不動心”或者“此心不動”究竟是什麼含義呢?

我們先講陽明先生的一個故事來說明。

陽明先生一生跌宕起伏,遇到很多事情,但最驚險的應該算是平定甯王之亂了。我們知道,在戰争中,決定勝負的因素很多,但對雙方的指揮官而言,在關鍵時刻,誰能更沉穩,更有定力,往往誰就能赢得最後的勝利。這個并不難理解,兩軍對陣,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最後比拼就是誰的信念、意志更堅定。

1519年六月,時任南贛巡撫的王陽明奉聖旨去福建平定一場小兵變。當他乘船走到江西豐城界時,突然傳來消息,在南昌城中的甯王朱宸濠造反了。當時他的手下就勸他,王大人啊,還是算了,甯王是當今皇帝的親叔叔,他可不比那些山賊土匪,人家精兵十幾萬,手下精英輩出,中央政府裡又有他的内鬼。可您手中現在隻有一批民兵,怎麼和人家打,而且整個江西都沒有人敢和他作對。另外,您是奉旨去福建的,您假裝不知道他造反這件事不就得了嗎?

還有幕僚指出問題的嚴重性,您是奉旨去福建,如果跑回南昌和朱宸濠打架,先不說赢的可能性很小,即使赢了,您也是在違抗聖旨。您可是南贛巡撫,是有兵權的,這樣違抗聖旨,就不怕以後皇帝猜忌您嗎?那可是要掉腦袋的呀。

但王陽明說,朱宸濠造反的後果遠大于福建那個兵變,他若造反,無論是北往,還是西去,整個大江南北必将生靈塗炭。拯救萬民于水火,不讓百姓受罪,這不僅是一個臣子的使命,也是作為一個人的使命,現在形勢緊急,重新獲取聖旨已經來不及,我不能為了遵從聖旨、考慮個人安危而放棄了自己的使命。

在王陽明和朱宸濠的對峙中,朱宸濠的實力是遠大于王陽明的,為什麼最後王陽明能勝出,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王陽明“不動心”,朱宸濠卻“處處動心”。

我們來看兩人在江西鬥法, 王陽明的所有計策都是緊密圍繞“平亂”這一件事展開,沒有夾雜什麼私意。 所以他的計策簡單有效, 他的内心沒有包袱。他既沒有為人臣子的包袱,也沒有個人安危的包袱。他隻從良知出發,隻關心每一個決策是否有助于平亂。

反觀甯王朱宸濠,他的包袱可就多了:對身邊人的懷疑, 對南昌家産的眷戀, 對不吉利天象的恐懼,對王陽明引誘勸服的遲疑等等。一個人要做事,卻有這麼多的幹擾項,而且每一項都被自己的情緒放大,最終他失去控制,一敗塗地。

再講一個平定甯王叛亂中,王陽明曾用過一個僞造公文的計謀的故事,有點類似《三國演義》中的周瑜巧借蔣幹之計。

平定甯王叛亂時,王陽明讓人僞造了答複甯王手下重要幕僚李士實和劉養正投誠的書信,同時僞造了甯王手下指揮官們的投降密狀。然後派人去找平時與甯王結交的人相談,在會談結束後故意把這些公文遺落。自然,這些僞造的公文統統都到了甯王手裡,成功的離間了甯王和李士實、劉養正的關系。

當時,有地方官員對王陽明的這些計謀不以為然,問他“這有用嗎?”王陽明不答反問:“先不說是否有用,隻說朱宸濠疑不疑。”地方官員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會疑。”

王陽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為什麼“他一疑,事就成了”?因為王陽明深知,甯王是一個疑心重的人,疑心重的人做不到一心不動,于是就有了被人迷惑和利用的可能。

那麼,如何才能達到“遇事能此心不動”地修養境界呢?

對這個問題,王陽明給弟子開出的方子是“關鍵在于平時做功夫。若人真肯在良知上用功,時時精明,不蔽于欲,自能臨事不動。”

意思就是我們要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時時刻刻把自己的念頭放在天理、良知上,時時警醒自己,不要讓私欲遮蔽了良知,假以時日,自然就能做到“遇事不動心”,做到臨危不亂,正所謂每逢大事有靜氣。

舉個王陽明年輕時修行“不動心”的例子。

1496年,王陽明在會試中不幸名落孫山,有人在發榜現場或欣喜若狂,或嚎啕大哭,王陽明卻無動于衷,有人來安慰他,王陽明卻說:“你們都以落第為恥,我卻以落第動心為恥。”

文天祥曾說:時窮節乃現。艱難困苦時,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砺之時。

如何才能擁有這種臨危不亂的心性修養呢?王陽明還有一句話,道出了所有: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我們再重溫一次陽明先生對陸澄的回答:“好色則一心在好色上,貪财則一心在貪财上,可以稱為主一嗎?這是追逐外物,并非主一,主一是專主在一個天理。”

陽明先生說陸澄對主一的理解,隻是在追逐身外的事事物物,不能說是主一,主一是專主在一個天理。天理即是良知,主一也就是專主在一個良知,所以,主一也就是緻良知。

綜上所述,陽明先生隻說過“此心不動”,并沒有說過“随機而動、随機而行,或随心而動等”。

陽明先生所說的“此心不動”,本意就是告訴我們要時時刻刻把自己的心念放在天理、良知上,時時警醒自己,無論是起念、還是行事,都要以天理和良知為根本準則。

喜歡我的文章,請轉發,并點擊關注,閱讀更多精彩文章。

原創不易,歡迎轉載!

我的自媒體:道簡視野;

THE END,感謝有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