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三綱”,最早是由西漢大儒董仲舒提出來的。不過這種思想雖然源于儒家學說,但卻進行過人為的“閹割”,以至于大約2000年過去了,依然影響着一代又一代人。
“父不言子德、子不言父過”,是對“三綱”思想的延續和繼承,作為父親不能太過于宣揚兒子的品德,或者說因為他們做了正确的事就逢人便說;
而作為兒子也不能去數落父親的過失,這樣做不僅有失體面也是不孝的行為,古人的處世經驗值得學習。
一、父不言子德
要想了解這句俗語的内涵,就要先知道“父為子綱”的意思,作為父親一定要起到表率的作用,說白了就是給兒子做一個好榜樣,這樣才能讓兒子追随父親的意志。
說白了就是兒子要以父親的品德為依照,并且兒子不能忤逆父親的思想民間有俗語雲:“無仇不成父子,無怨不成夫妻”。
按照這種說法來看,父子就是前世的仇人,按照佛家的說法,沒有恩怨就不成緣分。現實生活中父親和兒子的關系,很多時候都特别緊張,相對于母子關系而言也要更疏遠。
這句俗語出處是《禮記》:“父不言子之德,子不言父之過”,意思是為人子女者,要完全按照父母的意志去生活,在現代人的眼中來看,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可是早在封建社會中,這種情況不僅很常見,而且也被認為是約定俗成的思想。即使父母在某件事情上犯了錯,子女也要以溫和的态度去勸誡,千萬不能和父母大呼小叫,否則就喪失了為人子女的孝道,并且還會被外人消化。
可以說兒子的成長過程,往往都是在不斷挑戰父親去安慰中過來的。由于父親相對于母親而言比較嚴厲,所以很容易和兒子發生矛盾。
而兒子在成長過程中,由于體内荷爾蒙不斷增長,所以也會出現頂撞父親的情況。而在古代社會中這就是忤逆的表現,父親會認為自己含辛茹苦将孩子養大不容易,所以孩子忤逆自己就是大逆不道。
可是很多父親卻忘記了一件事,那就是孩子要成長,要給孩子一些空間,而不是一味地以強權去壓制孩子,否則隻能起到逆反效果。與之相反的就是過度表揚或宣傳孩子的成績,這也是一種不可取的做法。
第二、子不言父過作為子女,吃穿用度都需要依靠父母,所以如果總是因為一些小事,就對父母喋喋不休甚至是發脾氣,肯定會傷父母的心。
尤其是在父母犯錯誤的時候,更不應該逢人就說父母的過錯,尤其是在與父母發生矛盾後,更不應該去數落他們,這樣做的人隻能讓别人看輕。
大家要知道父母和子女的矛盾,都屬于可以解決的家庭内部矛盾,關上門一家人慢慢聊,不至于到處去宣揚。
因為這樣做不僅會損壞父母的名聲,也會對自己的名譽産生極大危害,外人會認為你連自己的父母都要說,那麼誰還能和你交往呢?
有的時候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應該前思後想,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的沖動,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否則不僅不會解決矛盾,甚至還會讓矛盾加深。
更重要的是還會讓别人看笑話,久而久之就會讓親子關系支離破碎,甚至還會讓家庭陷入無法擺脫的僵局。
很多事情事後想一想,确實不應該那麼沖動,但卻早已經為時已晚了,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後悔藥吃。父母犯錯誤也是人之常情,為人子女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得了,不要為這種事情較真兒,畢竟父子或父女一場。
常言道不看僧面看佛面,父母為了照顧孩子,辛勤忙碌了大半輩子,如果到了晚年因為因為一點過錯,就被子女數落來數落去,那麼也是一種非常悲哀的事情。
結 語
父母就像天上的星星,用自己的光芒照亮子女的前程,常言道:“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為人子女者萬萬不能忘記父母的恩情,但也不能一味地愚孝。
類似卧冰求鯉這種愚孝不可取,但也不能因為一件小事就沒完沒了的數落自己的爸媽。這種人盡量離他們遠一點,因為打雷的時候容易被雷劈,如果靠他們太近可能會一起遭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