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下,“天下第一行書”是什麼,行書,就是筆畫連筆字,寫速較快,字與字之間有呼應關系,有“藕斷絲連”之味道。相傳(這裡暫且用相傳二字,其真僞仍然異議)是東晉王羲之所作,東晉穆帝司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農曆三月,王羲之和群賢們來到會稽山(今浙江紹興)蘭亭,此處崇山峻嶺、竹林清流,實為天然生态園,飲酒寫詩,抒發心志,王羲之寫下了不朽名篇《蘭亭序》:
王羲之去世後,這幅字相傳于他的第七世孫僧智永。到了唐初,由唐太宗李世民所得,不但這幅字據為己有,太宗還将王羲之其他幾乎所有的真迹納入内宮,幾乎不許民間收藏,可以說,李世民是唐初王羲之書法最大的收藏家。
唐太宗非常喜好王羲之的蘭亭序,首推蘭亭序為王羲之的巅峰之作,也定為天下第一行書。
下圖是唐太宗的書法《溫泉銘》欣賞:
唐太宗非常喜歡王羲之的《蘭亭序》,愛不釋手,幾乎誰也不給看的,那麼,他的手下大臣們隻能看臨摹版,就是說,太宗命令當時的書法家比如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進行臨摹,将這些臨摹本贈給親貴近臣們。
太宗駕崩後,當然就把真迹随葬了。
所以,從此以後,世上已經無真迹存在,後人見到的都是臨摹版本。其中以馮承素摹本、石刻定武本為最像王羲之風韻。
這也是引發後人對出現的蘭亭序的猜疑的其中一個原因。一是懷疑文章不是王羲之所作,王羲之并沒有寫這篇文章,二是懷疑字體不是王羲之的,因為,東晉王謝墓志出土的時候,考古學家發覺,這個東晉王氏墓志裡面的書法字迹,與流傳于世的蘭亭序不相符,其中郭沫若先生認為,蘭亭序的前半段與後半段在内容上、思想上、書體上都不統一,特别是後半段文章思想與王羲之的思想根本不同。同時,在書體上,筆畫、結構與态勢與東晉王氏墓志裡面的字迹風格存在不同。
蘭亭序前半段
蘭亭序後半段
蘭亭序局部筆畫特點
王羲之的書法《十七帖》:
都知道,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下圖是王獻之的書法《中秋帖》,不難看出,父子書法有相同的一面,但是,兩人卻在書法史上出現了“帖學”、“碑學”之分。
從王羲之的《十七帖》中,可以看出,與蘭亭序是相通的,是同一個人的書法特點,但有的學者不這麼認為。
到底蘭亭序是不是王羲之所寫所作,一直有争議,不過,認同蘭亭序為王羲之所作的仍然占多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