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清水出芙蓉是誰說的

清水出芙蓉是誰說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2 19:09:05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出自于唐代詩人李白的《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意思是像剛出清水的芙蓉花一樣,質樸純潔,絲毫沒有雕琢過的痕迹,通常它被用來指文學作品的自然清新。原詩中的李白就是以它來贊美韋太守文章的自然清新,同時也是李白對詩歌創作的見解和主張。

清水出芙蓉是誰說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1

雖然說李白的詩,有的豪邁奔放,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有的質樸簡潔,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有的通俗如同口語,如“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但都統一在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清新美中。本文就讓我們通過李白的《山中問答》,來具體看看古典詩歌中“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藝術魅力。

清水出芙蓉是誰說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2

《山中問答》是李白創作的一首古絕句。所謂古絕句,即唐以前的絕句詩,格律比較自由。在這首詩中,李白主要以一種獨特的問答形式,抒發了自己隐居生活的悠然情趣。除了問答外,它還有叙述、描繪、議論的形式。按理說要在短短二十八字中包含所有形式不是一件易事,但李白卻做到了,并且還行雲流水,流暢自然,也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清水出芙蓉是誰說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3

《山中問答》

問餘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間。

首先,我們來看詩的前兩句“問餘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即有人問我為什麼要隐居在碧山?我微微笑不作答,心境自在悠閑。這裡的“碧山”,也就是“白兆山”,在今天的湖北省安陸市内。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始,李白隐居白兆山桃花岩将近十年。顯然這裡李白的一個“問”起得突兀,但更引人注意的卻是“答”的迷離。

清水出芙蓉是誰說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4

為什麼李白要“笑而不答”呢?根據這首詩的另一個題目《山中答俗人》,我們可以得知問李白的人是“俗人”。既然是俗人,李白為什麼要隐居,就大可不必回答。當然,不是看不起俗人,而是想要和俗人說清楚隐居的原因,且能讓俗人明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我們現在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事都要說出來的,理解的人自然理解。

而李白隐居的原因,結合他後來的事迹看,無外乎是為了營造一種聲譽,好得到某些人的推薦,從而能夠順利地進入仕途。也就是說,李白隐居不是避世,而是有一番“濟蒼生”、“安社稷”的宏願,在等待那個請他出山的人。當然,李白也是喜歡隐居這種悠閑的生活狀态的,不然也不會隐居長達十年之久了。所以盡管起得突兀,答得迷離,卻流暢自然。

清水出芙蓉是誰說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5

然後,我們再來看詩的後兩句“桃花流水窅(yǎo)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間”,即桃花盛開,流水杳然遠去,這裡别有一番天地,又豈是人間能夠相比。顯然這兩句詩是對李白隐居之地景色的描寫,但從另外的角度來看,未嘗不是對俗人所問“何意栖碧山”的回答。“桃花流水”、“别有天地”,不禁讓人想起陶淵明《桃花源記》裡的那個世外桃源。

我們說世外桃源,它的景色之美自然不用說,更多的則是這裡的安甯祥和,隐居其中的自由,這正是李白所向往的。至于“非人間”,李白并沒有在這裡說明人間怎樣?但我們結合曆史史實,就可以知道當時現實的黑暗,即便踏入了仕途,也會身不由己,還會擔心遭遇貶谪。因此李白為什麼要“栖碧山”就很好理解了。

清水出芙蓉是誰說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6

綜觀李白的這首詩,無疑很樸素,通篇都是口語,卻集問、答,叙述、描繪、議論為一體,渾然天成,為我們表現出了李白隐居生活的悠然情趣。“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它的自然清新,它的絕美意境,它的深邃意蘊,無不向我們展示出了這首詩的魅力。雖然它隻有短短的4句,卻令人贊歎。當然,如本文标題所說的這類詩有很多,你喜歡哪一句呢?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于原作者所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