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青海大通山洪受災區域

青海大通山洪受災區域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9-13 04:35:26

青海大通山洪受災區域?天氣正在成為硬約束就在長江流域出現罕見幹旱的時候,西北洪災意外發生據央視新聞,8月17日22時25分,青海省西甯市大通縣瞬間強降雨,引發山洪,造成泥石流,緻使河流改道,2個鄉鎮6個村1517戶6245人受災經過進一步搜救核實,截至18日12時,已造成16人死亡,36人失聯随後,央視新聞從青海大通縣融媒體中心獲悉,經過救援隊伍全力以赴搜救,截至18日14時,又成功搜救失聯人員18名,目前,已成功搜救失聯人員20名,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青海大通山洪受災區域?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青海大通山洪受災區域(緊急搜救青海山洪暴發)1

青海大通山洪受災區域

天氣正在成為硬約束!

就在長江流域出現罕見幹旱的時候,西北洪災意外發生。據央視新聞,8月17日22時25分,青海省西甯市大通縣瞬間強降雨,引發山洪,造成泥石流,緻使河流改道,2個鄉鎮6個村1517戶6245人受災。經過進一步搜救核實,截至18日12時,已造成16人死亡,36人失聯。随後,央視新聞從青海大通縣融媒體中心獲悉,經過救援隊伍全力以赴搜救,截至18日14時,又成功搜救失聯人員18名,目前,已成功搜救失聯人員20名。

全球氣候已經來到尖峰時刻。高溫、幹旱和洪水交織出現,這種現象不單隻出現在中國。在歐洲,英國泰晤士水務公司周三表示,由于“前所未有的天氣狀況”,将從下周開始對倫敦和泰晤士河谷地區實施臨時用水禁令。在大洋洲,今天(周四),新西蘭南島西部和北部連續第三天遭受暴雨襲擊,迫使數百人撤離家園,并引發道路和學校關閉以及土地滑坡。

随着氣候對人們生活的沖擊,對經濟發展的硬約束似乎也已發生。那麼,影響究竟有多大呢?

青海突發

8月17日22時25分,青海省西甯市大通縣瞬間強降雨,引發山洪,造成泥石流,緻使河流改道,2個鄉鎮6個村1517戶6245人受災。經過進一步搜救核實,截至18日12時,已造成16人死亡,36人失聯(之前通報的死亡4人、失聯27人,經搜救确認,救出2人,新增死亡12人,新增失聯23人)。

随後,央視新聞記者從青海大通縣融媒體中心獲悉,經過救援隊伍全力以赴搜救,截至18日14時,又成功搜救失聯人員18名,目前,已成功搜救失聯人員20名。

災害發生後,青海省迅速啟動省級突發災害事件Ⅱ應急響應。國務委員王勇第一時間作出重要指示,省委書記信長星接報後立即作出搶險救災部署,并委派省長吳曉軍率有關負責同志趕赴現場組織開展救援,全力搜救人員、轉移安置受災群衆、排查風險隐患、救治受傷人員、搶修道路通信電力設施等。

目前,已成立前方指揮部,組織武警、公安、應急、衛生等部門和鄉村幹部共計2000餘人、車輛160餘輛,發動周邊群衆,積極投入到搶險救災工作中,救援工作正在有序推進,後續情況待報。

在大西北出現洪災的時候,長江流域正經曆60年一遇的罕見幹旱。水利部副部長劉偉平表示,7月以來,長江流域大部持續高溫少雨,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少45%,長江及洞庭湖、鄱陽湖水系來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二至八成。當前,長江幹流及洞庭湖、鄱陽湖水位較常年同期偏低4.85~6.13米,創有實測記錄以來同期最低。長江流域旱情發展迅速,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6省(市)耕地受旱面積1232萬畝,83萬人、16萬頭大牲畜因旱供水受到影響。

全球氣候尖峰時刻

近期不少國家都在經曆氣候變化帶來的痛苦。

周四,新西蘭南島西部和北部連續第三天遭受暴雨襲擊,迫使數百人撤離家園,并引發道路和學校關閉以及土地滑坡。

天氣預報員 Metservice 的數據顯示,在過去24小時内,南島北部部分地區的降雨量遠遠超過300毫米(11.8 英寸)。南島西部和北島北部的部分地區已發布大雨警告。

Metservice 的數據顯示,自周二中午以來,南島的尼爾森市的降雨量為106毫米,遠高于整個 8 月 80 毫米的平均降雨量。

當局表示,在人口超過50000的城市尼爾森,已有230多所房屋被疏散,許多公共設施和道路已關閉。

尼爾森市議會網站上的一份聲明警告說,持續降雨可能意味着更多的土地滑坡、洪水和疏散。

在新西蘭的北島,該國最大的城市奧克蘭也正處于暴雨和大風警報之下。

另一面則是幹旱。英國泰晤士水務公司周三表示,由于“前所未有的天氣狀況”,将從下周開始對倫敦和泰晤士河谷地區實施臨時用水禁令。該禁令将于8月24日生效。該地區用戶将不允許使用軟管水槍清洗汽車、給花園菜園澆水、給嬉水池和遊泳池加水、以及清潔窗戶。

該公司在一份報告稱,這是自1885年以來最幹燥的7月,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7月。由于降水量少和極端高溫,泰晤士河水位達到了200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經濟硬約束來了?

在這種極端氣候背景之下,經濟的發展自然會受到約束,而且這種影響力已在顯現。那麼,影響力有多大呢?

據金融時報,世界銀行研究顯示,即使海平面隻小幅上升1米,也足以導緻5600萬發展中國家人民淪為難民。近百年來,人類行動已造成83%的野生哺乳動物及一半植物的滅絕。如今,人為因素導緻的全球變暖正在威脅人類自身的安全。

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22年全球風險報告》顯示,未來10年的全球十大風險中半數與氣候變化相關。極端天氣事件頻發、減緩和适應氣候變化措施的失敗、生物多樣性受損和生态系統崩塌、人為環境破壞和自然資源危機是被認為最可能發生且産生嚴重影響的全球性風險。這些風險不僅帶來的是威脅人類生存的遠慮,還有破壞經濟增長前景的近憂。

全球大約有價值44萬億美元左右的經濟适度地或者高度依賴于大自然及其相關服務,其規模超過全球經濟總值(GDP)的一半。僅以幹旱為例,聯合國數據顯示,僅在1998到2017年間,全球因幹旱導緻的經濟損失高達1240億美元。幹旱對社會、生态系統和經濟産生了深遠、廣泛且被低估的影響,2000年至2019年期間,幹旱影響了約14億人。

世界經濟論壇總裁博爾格·布倫德指出,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窗口期”隻有10年左右,如不迅速行動,無異于“睡在泰坦尼克号的躺椅上”。可以預見,未來氣候變化将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硬約束。

當然,這背後也有商機,比如雙碳經濟,但速度還要加快。

責編:羅曉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見組詞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