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朱仲祿演唱花兒

朱仲祿演唱花兒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3 20:18:28

為紀念“花兒王”朱仲祿先生誕辰95周年,由青海省文化和新聞出版廳主辦,青海省文化館承辦的紀念“花兒王”朱仲祿先生誕辰95周年經典花兒演唱會在青海省文化館群星劇場内火熱上演。演唱會旨在緬懷“花兒王”朱仲祿先生為花兒藝術所作出的傑出貢獻,進一步豐富群衆的文化生活,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傳統文化。

2017年12月27日晚,青海省文化館群星劇場座無虛席。來自全省各界的四百餘名觀衆齊聚一堂,共享花兒盛宴。《上去高山望平川》《雪白的鴿子》《花兒與少年》這些久唱不衰的青海花兒飄蕩在劇場的上空,流淌在人們的心田……

衆弟子齊聚 為演唱會打CALL

演唱會活動以“傳承民間經典 繁榮群衆文藝”為主題,演出陣容強大,馬俊、蘇發林、張海魁、索南孫斌、馬全、鄂福全、童守蓉、李國全、張國統、任琴萍、楊全旭、李君蘭等20名青海省著名花兒唱将齊聚群星劇場一展歌喉。老、中、青三代歌手同台獻藝,其中不乏朱仲祿先生的弟子及知名花兒唱家助陣。全新的包裝和精心編排的演唱會節目令人耳目一新,演唱形式融美聲、民族和通俗三家之美。由青海省文化館昆侖交響管樂團、青海省文化館愛樂合唱團,聯袂演繹花兒經典名曲,着力體現積極、向上、歡樂、喜慶、祥和的氛圍,使人們在感受花兒經典中感懷花兒王、感念美好生活。

朱仲祿演唱花兒(永遠的歌王朱仲祿)1

花兒會表演現場

阿卡貝拉 全新演繹

演唱會上,由青海民族大學藝術系青年合唱團帶來的兩首無伴奏混聲合唱花兒曲令《夜夜的晚夕裡夢見》《白牡丹睡着了》博得陣陣喝彩。35名青年組成的合唱團在沒有伴奏的情況下,進行多聲部的歌唱表演,充分發揮出清唱不同聲部、聲區、音色的表現力,并在整體上保持音質的協調和格調的統一,使花兒演唱的音域更加寬廣、音色更加淳厚,通過和聲豐滿的立體感和不同音色的交替變換,進一步增強花兒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将傳統的花兒藝術通過新穎的無伴奏合唱方式全新演繹,為演唱會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

童聲合唱 傳承有序

演唱會上,一支清新靓麗的土族少年團隊令人眼前一亮,他們是來自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花兒故鄉——丹麻鎮中學的學生。近年來,為進一步充實“文化名鎮”内涵,壯大花兒文藝人才隊伍,着力打造花兒文化品牌,丹麻鎮将百姓喜愛的花兒引入校園,成為豐富校園文化、傳承花兒、保護非遺項目的有效載體。丹麻鎮中學的花兒少年團演唱的兩首不同的花兒曲令,唱出了青少年心中對花兒藝術質樸的熱愛,使花兒藝術得到了傳承和普及。

演唱會既有優美動聽的原生态花兒演唱,又有熱情奔放的花兒新唱,傳統與創新演繹的碰撞與交融,使觀衆在一首首經典花兒曲令中,領略到花兒藝術的獨特魅力和多姿多彩的高原民族藝術風情。

(1) 花兒王子馬俊追憶恩師朱仲祿

朱仲祿演唱花兒(永遠的歌王朱仲祿)2

朱仲祿(左)馬俊交流花兒

有人說,花兒是一部镌刻在西北大地上的傳世巨作;

有人說,花兒是心靈的植被、窮人的詩歌、愛情的抒唱,生命的微笑;

有人說,花兒是“活着的詩經”,若行雲流水,不枯不竭;

而對于與花兒相伴一生的朱仲祿先生來說,花兒是早已融入生命的畢生所求……

機緣巧合

“我與老師的感情,亦是師生之情,亦是父子之情。”這是花兒王子馬俊回憶起恩師朱仲祿時,說的第一句話。

随着思緒之門的開啟,時光的年輪回轉至31年前那個溫暖的午後,當時準備參加全國少數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比賽的馬俊,正在青海省文化館的排練廳内認真地練唱。高亢嘹亮的嗓音飄向窗外,吸引到樓下一位正在下象棋的長者。長者尋聲而至,年輕的馬俊萬萬沒有想到,這位和藹可親的長者成為了他花兒藝術人生的恩師。

這位長者就是人稱“花兒王”的朱仲祿。

“朱老師當時見到我,問我是在哪裡學的花兒。我當時并不認識他,自豪地說,‘我是從朱仲祿老師磁帶上學的。’他聽完大笑,原來,你是我素未謀面的學生啊!”回想起與恩師的相識之緣,馬俊的臉上泛起了笑容。正是在這樣的機緣巧合下,他拜入了朱仲祿的門下,開始了長達20年的花兒求學生涯。

恩師如父

如今,年過五旬的馬俊依然活躍在花兒演唱的舞台上,他說,這得益于恩師朱仲祿平日的教導和訓練。在日常的教唱過程中,恩師對氣息、唱腔和吐字的要求非常嚴格,“字正腔圓”的唱功讓他深受大衆喜愛。

對于馬俊來說,朱老師不僅是他花兒道路上的引路明燈,更多的是恩師對他傾注了無數的心血和那如父般的溫暖。“我在心裡把老師當做家人,我的兒子媳婦幾乎每周都會到老師家去。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工資少,生活拮據,朱老師經常偷偷給我家人塞錢,給我們家買一些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老師的脾氣比較暴躁,有時也會跟我産生摩擦,把我從他家裡趕出去,過兩天等他消氣了我再登門道歉。這是一種很質樸、真實的感情,好像已經超越了師生,更像是父子。”

筆耕不辍

“朱仲祿老師就是為花兒而生的……”馬俊眼裡閃着淚光。

朱仲祿用畢生的時間和心血去研究花兒,用生命去诠釋對花兒的執着與熱愛,用年華和智慧書寫着精彩的花兒人生。“我從外面聽來的花兒,他都會仔細地分析每一句,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不斷加以創作改編,一首花兒要打磨幾個禮拜甚至幾個月,不行了就放下來,過一段時間再拿起來修改。”提起往事,馬俊面露敬佩。

生命不息,創作不止。步入耄耋之年的朱仲祿雖然身體孱弱,但他火熱的内心深深眷戀着花兒的舞台。甚至在去世前,依舊筆耕不辍,從未停歇過。“他離不開花兒,無論何時朱老師床前放的都是花兒的資料。”在超過半個多世紀的藝術生涯中,朱仲祿憑借着優秀的天賦、超乎常人的刻苦和視花兒如生命一般的熱愛,将花兒唱出了西北,唱到了北京,唱遍了中國,唱向了世界。他以藝術家的自覺,窮極一生研究花兒,發表了數十篇有關花兒的學術論文,填補了花兒研究領域的空白,奠定了花兒理論研究的基礎,為花兒理論研究的體系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正是這些貢獻,在花兒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時,發揮了重要作用。

唱響花兒

“花兒把我推向了人生的巅峰,現在我也在思考,餘下的時光,要給花兒留下什麼,給社會留下什麼,給喜歡我的花兒迷們留下什麼……”現在的馬俊作為青海省花兒藝術團的團長,除了忙着四處奔走的日常花兒演出外,更多地是靜下心去思考花兒的保護與傳承。

馬俊帶着恩師沉甸甸的囑托,将自己的歌聲和花兒之夢,灑向廣袤的西北大地,在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心中播撒下熱愛花兒的火種。

“百花園中花似錦,花紅仰仗育花人。”唯以恩師創作的花兒寄托對先生的哀思……

(2)花兒詠志 唱響人生

朱仲祿演唱花兒(永遠的歌王朱仲祿)3

蘇發林和朱仲祿(右)合影照

朱仲祿演唱花兒(永遠的歌王朱仲祿)4

朱仲祿三弟子相聚演唱會

“‘青絲尋伴登歌壇,白發漫遊花林間;低吟千秋古風調,高歌一代新少年。’這首七言律詩是當年我向西北花兒王朱仲祿先生正式拜師之時,朱老師即興作詩一首贈予給我的。正是這簡單的28個字,化作朱仲祿老先生對我的諄諄教誨和我對花兒藝術的執着與熱愛,陪伴了我近30載春秋,照亮了我的花兒藝術之路……”國家二級演員、青海著名歌唱家蘇發林感慨道。那日,來到蘇發林老師家,眼見老師的家古樸、雅緻。在他家的牆上高高地挂着一張他與朱仲祿老先生的合影照片,雖然是黑白照片,清晰可見兩張洋溢着歡樂與自信的笑臉,仿佛将我們帶回到了那段難忘的花兒歲月,追溯着兩人的師生情懷……

1981年,蘇發林與朱仲祿老師有緣相識,因為工作原因,兩人經常作為搭檔一起同台演出。因為被朱仲祿先生對花兒藝術的追求所深深打動,蘇發林在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巴燕鎮的一間小飯館内備下了薄酒,舉辦了一個簡單卻意義非凡的拜師宴。三個深深的鞠躬在蘇發林的“花兒生命”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記,自此,他便正式踏上了尋夢花兒之路。

拜師朱仲祿,不僅令蘇發林學到了花兒的多種專業技藝,提升了他在花兒演唱藝術上的造詣,和藹可親的朱老師更是作為蘇發林指引人生的明燈,照亮了他的“花兒道路”,令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蘇發林說:“朱老師是那個時代花兒的研究者、傳播者和推廣者,他總說花兒是屬于人民的,他的演出更是貼近生活、感情真摯。朱老師性情豁達、勇于創新,從不褒貶學生,他把那些唱法新穎、顯得另類的歌手比作是餐桌上的另一盤菜肴,覺得别有一番風味。先生愛護人才,愛護歌手,對年輕的歌手總是給予最大的包容和鼓勵。從他的身上,我學到更多的是一種樂觀積極、引人向上的花兒精神。”

花兒是西部民歌之魂,深受廣大群衆喜愛,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青海是花兒重要的傳唱地區,素有“花兒故鄉”的美稱,最美的花兒是用三江最純淨的源頭之水澆灌的聖潔之花。居住在這裡的漢、藏、回、土、撒拉等各族群衆,無論在田間耕作,還是在山野放牧,隻要有閑暇時間,都要唱上幾句悠揚的花兒。花兒,是人類智慧的創造,幾千年來慰藉、愉悅、滋養着西北人民的心靈。

蘇發林說,花兒早已融入了他的生命。自打兒時他就喜歡趴在阿媽的背上聽花兒,漸漸耳濡目染地把這些悠揚的曲令裝進了心裡。12歲時,學校的老師教唱了第一曲花兒令。成年後,作為西甯市歌舞團的一名演員,蘇發林不光深入田間地頭唱花兒,還參加過無數大小舞台演出。每每從舞台下方傳來的掌聲和喝彩聲,都被一份來自心底的感動與溫暖所融化,它幻化成為一股堅實的力量,讓蘇發林開嗓一唱就是五十多年。如今,年近古稀的蘇發林精神矍铄,在退休之後仍舊緻力于花兒藝術的研究、創作以及保護傳承工作。他躬身基層,為廣大花兒演唱者、愛好者授課培訓,進一步提高了基層花兒歌手的演唱及表演水平和歌詞編創能力,為挖掘年輕優秀花兒歌手傳唱、傳承、發展、創新花兒,打造青海花兒品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曲曲悠揚的花兒猶如汩汩流淌的曆史長河一般,承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每一句都傾注了花兒傳唱者的情感與創作。“我懷裡揣的是唢呐兒,手裡捧得是鮮花兒,我睡夢裡咱倆一搭兒,漫上一段花兒。”這是蘇發林為緬懷恩師朱仲祿先生創編的花兒。在蘇發林心中,恩師的歌聲是西北大地上經久不衰的記憶,他的演唱是中華民歌寶庫中永恒的經典,他曾經以蒼勁清俊的歌聲影響了整整一個時代,他用畢生的心血,使花兒成為了全人類共享的精神财富。如今,時光帶走了故人,卻将這份燦爛寶貴的文化遺産永遠地留給了後人。遠遠的我們仿佛又聽到了那高亢嘹亮的歌聲:“哎吆吆……上去個高山望平川,平川裡有一朵牡丹。”

(3) 一曲高歌天下聞 上去高山望平川

朱仲祿演唱花兒(永遠的歌王朱仲祿)5

紀念花兒王朱仲祿演唱會演職人員合影照

朱仲祿演唱花兒(永遠的歌王朱仲祿)6

張海魁與其愛徒李國全合唱花兒

“上去個高山望平川,平川裡有一朵牡丹,看去容易摘去難,摘不到手裡是枉然……”

說起經典花兒曲令《上去高山望平川》,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它是一首流傳最廣,在花兒曲令中最負盛名的傳統花兒,由于其曲調高亢悠揚,旋律跨度達十三度,演唱難度較大,被花兒唱家們将它排列于花兒曲令之首。上世紀50年代,這支高亢入雲、婉轉悠揚的曲調,自中國唱片出版社發行的“花兒史”上的第一張唱片的問世,傳入了世人的耳畔,從此大行于世。随着這一張張小小的花兒唱片傳向大江南北,大美青海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情在流動的旋律中呈現,也因此讓人們記住了一個名字——朱仲祿。

朱仲祿是與“西部民歌王”王洛賓齊名、蜚聲華夏的“花兒王”。他将畢生的精力無私地奉獻給了花兒藝術事業,不僅是國内首屈一指的著名花兒歌唱藝術家,更是花兒理論研究家、花兒詞曲作家、花兒歌手教育家。

“他的聲音明亮挺拔、剛柔相濟、婉轉厚重,真假聲結合十分巧妙,讓人徜徉在飽含深情的歌聲中,仿若置身于遼闊的高原,胸懷開闊”朱仲祿先生的弟子張海魁這樣告訴筆者。談起與恩師朱仲祿先生的師徒之緣,還要從《上去高山望平川》這首曲令開始。張海魁回憶說,當年恩師就是從發音、換氣、語調、感情等多個方面,向他一遍又一遍口頭傳授,讓他通過反複苦練,将真假聲的轉換發揮得淋漓盡緻。至今,年過七旬的張海魁一直采用這種唱法,帶着這曲《上去高山望平川》登上了無數個大小舞台,他說,這不僅是對朱老師唱法和花兒精神的延續,更是自己在心中對恩師的一種緬懷和情感的寄托。

花兒作為一種口傳心授的民歌,一種傳統文化的載體,幾百年來,生生不息,吐蕊飄香。《上去高山望平川》作為最具代表性的花兒曲令之一,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花兒歌手。張海魁的徒弟李國全正是一次偶然間,被磁帶上的這首動人旋律所深深吸引,便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花兒。李國全說,“我當年參加比賽的時候就選唱了這首曲令,當時張海魁老師給我進行了精心的指導,真假聲的流暢轉換讓我在比賽時獲得了好的成績,更是因此契機,讓我被更多的花兒愛好者所熟知,讓我真正走上了花兒演唱的道路。”

花兒是流淌在青海人民心中妙音,是生活在這片神奇沃土上多民族人民的精神寄托。正是為了這樣的情感,青海花兒在更長的未來,還将在中華大地上綿延生長。“花丁”朱仲祿憑借自己對花兒一生的熱愛與執着,将傳統的花兒帶上了舞台,帶到了全國乃至世界。斯人已逝,生者如斯。他對花兒的不懈追求與那滿腔的激情還将影響更多的花兒愛好者,沿着前輩的足迹,砥砺前行。

作者:王雅慧 來源:青海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