樗蒲(chu1pu2)之戲,乃雲雙陸;橘中之樂,是說圍棋。陳平作傀儡,解漢高白登之圍;孔明造木牛,輔劉備運糧之計。公輸子削木鸢,飛天至三日而不下;張僧繇畫壁龍,點睛則雷電而飛騰。
今天首先介紹的是古時通行的兩種遊戲,樗蒲和圍棋。
01
樗蒲,即雙陸棋。漢末盛行于古代的一種棋類遊戲。博戲中用于擲采的投子最初是用樗木制成,故稱樗蒲。又由于這種木制擲具系五枚一組,所以又叫五木之戲,或簡稱五木。
《山堂肆考》:“古者烏曹氏作博:以五木為子,有枭、盧、雉、犢、塞為勝負之彩。博頭有刻枭形者為最勝,盧次之,雉、犢又次之,塞為下。”在此博是指樗蒲而不是先前的六博,蒲是簙的音轉。對博時雙方先輪流投擲擲得的箸正反數,有枭、盧、雉、犢、塞之分。擲出五子皆黑,名叫“盧”,是最高的采。所以,遊戲者在擲“五木”時往往喊叫希望得到“盧”,即所謂的“呼盧”。後來,人們把“呼盧”泛稱為賭博,即出此典故。
樗蒲所用的骰子有五枚,有黑有白,稱為“五木”。它們可以組成六種不同的排列組合,也就是六種彩。其中全黑的稱為"盧",是最高彩,四黑一白的稱為"雉",次于盧,其餘四種稱為"枭"或"犢",為雜彩。共有枭、盧、雉、犢、塞,這五種排列組合。擲到貴彩的,可以連擲,或打馬,或過關,雜彩則不能。至今朝鮮半島上,還可見到樗蒲。
樗蒲
圍棋大家很熟悉了,過之。
02
陳平解白登之圍:
陳平:西漢王朝開國功臣,《史記》稱之為陳丞相。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後,六國貴族也紛紛起兵,陳平往事魏王咎。不久受讒亡歸項羽,随從入關破秦。劉邦東征時,又間行降漢。先後參加楚漢戰争和平定異姓王侯叛亂(見異姓諸侯王)諸役, 成為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劉邦困守荥陽時,陳平建議捐金數萬斤,離間項羽群臣,使項羽的重要謀士範增憂憤病死。高帝六年(前201年)又建議劉邦僞遊雲夢,逮捕韓信。次年,劉邦為匈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白登山七天七夜,後采納陳平計策,重賄冒頓單于的阏氏,才得以解圍,這就是著名的白登之圍。
白登之圍
03
孔明造木牛:即大家熟知的“木牛流馬”。為諸葛亮發明的運輸工具,分為木牛與流馬。史載建興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諸葛亮在北伐時所使用,其載重量為“一歲糧”,大約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為“特行者數十裡,群行三十裡”,為蜀漢十萬大軍運輸糧食。不過,真實的樣式、樣貌現在亦不明,對其亦有不同的解釋。
流馬
04
公輸子削木鸢:魯班造的風筝據說可以飛行三天三夜。
風筝,古時稱為“鹞”,北方謂“鸢”。大多數的人認為風筝起源于中國,而後廣傳于全世界,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實際上,中國最早出現的風筝是用木材做的。春秋戰國時,墨翟曾“費時三年,以木制木鸢,飛升天空”。墨子在魯山研究試制了三年,終于用木闆制成了一隻木鳥,但隻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制造的這隻”木鹞“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筝。
直至東漢期間,蔡倫發明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筝,稱為”紙鸢“。因此可以推斷,中國風筝已有兩千年以上曆史了。
墨子把制風筝的事業傳給了他的學生公輸班(也稱魯班),《墨子‧魯問篇》中說,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筝。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最初風筝常被利用為軍事工具,用于三角測量信号、天空風向測查和通訊的手段。《鴻書》上說:”公輸班制木鸢以窺宋城“。
公元前190年,楚漢相争,漢将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筝測量未央宮下面的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筝,上敷竹笛,迎風作響(一說張良用風筝系人吹箫)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以後的兩千多年中,風筝一直是老百姓喜歡的玩具,時至今日,每逢清明前後,全國各地的天空中各式各樣的風筝迎風飛翔。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鸢。
放風筝
05
張僧繇畫壁龍,點睛則雷電而飛騰:即我們熟悉的成語“畫龍點睛”。
張僧繇(yáo),南北朝時期梁朝大臣,著名畫家。張僧繇與顧恺之、陸探微、吳道子并稱為畫家四祖,唐朝畫家閻立本和吳道子都遠師于他。
某日,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的牆壁上畫了四條龍。這四條龍張牙舞爪,形象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沒有畫上眼睛。遊客看了,覺得缺少神韻,很是惋惜,就請張僧繇把龍的眼睛補上去。張僧繇推辭說,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遊客不信,都以為張僧繇在唬人。大家一再要求,張僧繇隻好提起筆來,輕輕一點。霎時間,隻見雷鳴電閃,風雨交加,兩條巨龍撞毀牆壁,騰雲駕霧,淩空而起,飛向天空去了。沒有畫上眼睛的那兩條龍,依然留在牆壁上。 後來比喻作文或話時在關鍵處加上精辟的語句,使内容更加生動傳神。
畫龍點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