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孩子一生的,并非是眼前的分數,反而是那些短期内好像沒什麼意義的事情。
因為社會才是檢驗一個人的最終标準,而這個标準裡成績并不是唯一。
作者 | 土豆媽
上個周末,遇到了前同事和她8歲的兒子。
剛寒暄幾句,她便跟我抱怨起來:
你說說,我家孩子是不是太笨了啊?
我一不讓他出去玩,二不讓他操心生活上的事,所有時間都留給他讀書學習,可這成績總是上不去啊。
怎麼才能讓他腦子開點竅?
我仔細觀察了下她兒子,本該是活蹦亂跳、陽光灑脫的年紀,可他卻滿臉的無精打采,好像對周遭的一切都提不起興趣。
即使他媽媽當着我的面這麼說他,他也像是沒聽見一樣。
這讓我想起,北京協和醫學院心理學專家楊霞老師的經曆。
她在過去30年間,接診過超10萬問題兒童,結果發現:
很多孩子之所以專注力不行,拖拉不自覺,情緒不好,厭惡學習,核心原因是在運動和勞動方面過分匮乏。
運動,是大腦發展最好的營養劑
楊霞老師自己培養出了一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生。
說起教育兒子的經曆,她最重視的一件事就是帶孩子運動。
她說兒子并非天才,恰恰相反,小時候兒子很容易分心,協調性很差,情緒也很敏感,但是她沒讓兒子上過任何課外班。
從兒子4歲開始,她就堅持帶他爬山,從2小時慢慢延長到4小時。
有一次,在爬山的過程中,兒子看到了一些刻了字的石碑,他不認識那些字,于是迸發了要學拼音、查字典的想法。
即使老人在家看電視很吵鬧,他也能一個人聚精會神地研究新華詞典。短短幾個月,他就把整本字典學會了。
兒子讀大學的時候,他們一起去了世界十大徒步路線之一的環勃朗峰,6天走了85公裡。
而那一年,兒子成績也有了顯著提高,一開始成績有B有C,最後一躍成為全A。
楊霞說,其實大腦最重要的營養劑,首先就是運動。
李玫瑾曾經也說過,那些運動場上特别活躍的,學習一般都特别優秀。
經常運動的孩子,大腦真的會變聰明。
就像浙江的學霸朱科航,畢業時收到了哈佛、斯坦福等9所世界名校全獎直博offer。
但他的父母,對于他的學習一直沒有特别苛刻的要求,也沒帶他去過輔導班。
别人補課,他就在玩溜冰、玩滑闆、玩魔方。
到了節假日,父母就帶着他去鄉間或者山野親近自然。
看到兒子抵抗力太差,總是生病請假,媽媽就趁周末陪他一起騎車去外婆家,一趟來回要4個多小時。
慢慢地,媽媽說很明顯能感覺到兒子做事變得特别專注,效率也提高了。
初中階段,别的孩子一般要在晚上11點左右才能完成作業,他9點前就能全部做完了。
為什麼運動能有如此神奇的效果?
為什麼那些愛瘋愛玩的孩子反而成績更好呢?
哈佛醫學教授約翰·瑞迪,經過多年跟蹤調查和大量研究後給出了答案:
運動不僅能健身、鍛煉肌肉,還能鍛煉大腦,改造心智與智商,讓孩子越來越聰明。
因為大腦内的每個神經細胞,都是通過樹狀分支上的“葉片”相互接觸,而運動恰恰可以促進這些分支生長,從根本上增強大腦的功能。
同時,教授在自己的著作《運動改造大腦》中還給出了三個建議,父母可以照着做:
帶孩子尋找一種喜歡的運動,然後堅持下去;
不斷豐富運動的種類,激發大腦活力;
在運動後,開展具有挑戰性的腦力活動。
那麼,孩子什麼年齡适合什麼樣的運動呢?
- 2歲以下
2歲以下的孩子,心肺、脊柱、骨骼等都尚未完全發育,所以應該以建立運動規律為主,讓孩子對運動有認知就行了。
比如說,可以讓孩子多多練習翻身、爬行,訓練四肢的活動能力。
- 3-6歲(幼兒園時期)
這一階段是孩子協調性、靈敏性、柔韌性發展的黃金期。
3歲左右,可以嘗試騎平衡車和自行車,這可以充分鍛煉孩子的平衡能力和手眼協調能力。
一些攀爬類運動,還有跳繩、踢足球等等,也可以讓孩子慢慢嘗試。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不适合參加對抗性、競技性非常強的項目。
- 6-12歲(小學時期)
孩子進入小學之後,也更加喜歡跳躍、球類運動。
父母可以帶孩子出去跑步,或者遊泳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還可以适當給孩子增加一些簡單的對抗項目,比如擊劍、跆拳道。
一些小的負重力量訓練,比如仰卧起坐、啞鈴操等等也可以嘗試。
數據顯示,10歲是孩子的發胖高峰,有些孩子還容易出現激素紊亂,所以每天至少要保證30-60分鐘的運動時間。
- 13-18歲(初高中時期)
進入青春期後的孩子,骨骼質量和肌肉含量也會激增,到17歲基本接近成年人水平,這個階段孩子的爆發力、速度、耐力等都在快速增長。
籃球、足球、排球、網球等等運動都可以自由選擇,主要還是要看孩子喜歡什麼。
父母們可以在遵循孩子成長發育規律的基礎上,帶孩子接觸不同種類的運動,讓孩子感受到運動的快樂。
做家務的過程,也是塑造大腦的過程
楊霞老師在兒童咨詢門診發現,很多孩子幾乎不做任何家務。
有的6歲還在喂飯,8歲還不會系鞋帶,去哪兒都要人接送。
而這樣的孩子,在學業上也會出現各種問題,比如上課無法專心聽講、寫作業非常困難,有的經常丢三落四,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
楊霞老師說,自己的兒子5歲就開始負責掃地、拖地、洗碗等家務了。
大一點了還要給全家做早飯,練就一手好廚藝的同時,也給了大腦鍛煉的機會。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曾研究過,孩子的發育,最早是通過動作來發展思維的,越喜歡動手的孩子,大腦發育越完善。
科學家為了測試腦神經的生長,曾用小猴子做過實驗:
五根手指的運動,都在大腦中有對應的指揮區域。如果其中一根手指長期不用,大腦中對應的指揮區域就會慢慢消失。
由此也證實了:大腦神經需要更多的外部刺激才能不斷生長。
如果一個孩子沒有動手的機會,記憶、判斷、分析、思考等等與智力相關的功能也會越來越差。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曾說:
“很難想象那些隻會念書,連煎蛋、煮蛋都不會的孩子,會懂得怎麼做實驗。”
他家有兄弟三人,全都取得了博士學位,而媽媽從小就給他們灌輸“家務意識”。
媽媽要求他們都要學會做飯、洗衣服、收拾屋子,朱棣文上學時候帶的飯菜都是自己親手做的。
孩子做家務,表面上看起來是“動手”,其實是在“動腦”。
腦科學研究發現,人類動手能力的強弱與腦前額葉的發育密切相關。
因為缺少家務鍛煉,現在孩子的腦前額葉發育越來越遲緩。
而腦前額葉的功能包括記憶、判斷、分析、思考、操作,是與智力密切相關的重要腦區。
(藍色部分是大腦的前額葉)
正如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強調的,勞動在智育中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尖上。
哪怕是洗衣刷碗、整理書桌這樣的小事,都是在塑造孩子大腦,讓孩子越變越聰明。
人民日報也曾推薦過孩子做家務年齡對照表,各位家長可以參考執行。
從小“動”起來的孩子
長大後更容易獲得幸福
唐江澎校長曾指出當今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身體素質差、自理能力弱。
他強烈建議父母,有兩件事一定要陪孩子去做:鍛煉身體和做家務。要讓孩子從小運動,從幼兒園開始整理東西。
可在很多家長的觀念裡,運動和學習是沖突的,做家務更會耽誤孩子的寶貴時間,隻有成績和分數才是實實在在有意義的。
卻忽視了,運動和家務對孩子的一生都有着潛移默化的影響。
我有個同事,來公司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從普通職員一路晉升到了公司總監。
他上班從沒有遲到過一次,每天都是笑容滿面地來上班,整個人看起來很有活力。
領導交代的任務,也總是能在規定日期内完成,絕不拖延。
他還特别注重細節,哪怕是一個小标題,也會不斷推翻重想,直到自己覺得滿意。
他的主動性、責任感、還有那種對工作特别專注投入的精神,讓同事們都刮目相看,他也很快就得到了老闆的賞識。
别人都問他,你是怎麼做到這麼有幹勁、這麼自律的?
他說其實他早就養成習慣了。
他的生活一直非常規律,從小就喜歡運動,哪怕工作了也會每天堅持抽30分鐘運動,跑跑步、打打球,時間多的時候就去爬山、遊泳。
他還有一個愛好就是做飯,他說自己特别喜歡研究各種吃的,以前做給爸媽吃,現在做給老婆和孩子吃,他很享受這種感覺。
你看,運動和家務從來不是浪費時間的無用功。
它們在塑造孩子大腦的同時,還能讓孩子在日複一日中養成獨立、專注、堅持、自律的習慣。
而這些好習慣,恰恰能給孩子的未來“添磚加瓦”。
就像哈佛“格蘭特研究”所證明的:
成功和幸福往往來自在童年時做過的細碎的、看起來毫不起眼的“瑣事”。
它們不僅鍛煉了孩子的習慣和本能,還在潛移默化中激發着孩子擁抱生活的熱情。
孩子總歸要離開我們,走上社會,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創造自己的人生。
給孩子一個健康的體魄、生存的能力、向上的心态,他們才能夠扛得住人生路上的風雨,接得住未來生活的變化。
所以,别再讓孩子成天靜坐苦讀了,快帶孩子一起動起來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