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麼不稱帝?其實他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也叫《述志令》)中就已經做出了解釋,用其中的一句話總結就是——“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
天下猜疑
這篇文章寫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此時曹操已經56歲了,他基本上完成了北方的統一,力圖統一全國。而他的對手——劉備和孫權先後指責他“名托漢相,實為漢賊”、“欲廢漢自立”。他當然也清楚,他長期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漢朝位高權重,并且平生不相信封建迷信,很多人都懷疑他即将篡位(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
天命不定
在《述志令》中,曹操用兩個曆史典故表明自己忠于漢室的立場,一個是樂毅在趙國為将,卻拒絕了趙王攻打燕國的建議,因為他本身是燕國人,燕昭王曾經有恩于他。另一個是蒙恬手握三十萬精兵,卻不肯背叛要殺他的秦二世,因為蒙家三世受秦恩。而曹操家族受漢恩早已超過三代了,又則能背叛漢朝呢?
綜上,曹操不稱帝的原因首先是因為他已經是漢朝實際統治者,沒有必要為了“虛名而處實禍”,并且,打着漢朝的旗号,平定孫、劉兩家叛賊,那可是站在道德制高點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