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海洋經濟突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蔔羽勤 上海報道,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青島海洋經濟突破?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蔔羽勤 上海報道
“要聚焦加快現代海洋城市建設,加緊出台落實海洋強國戰略的政策文件,積極推進臨港濱海海洋生态保護修複等項目建設。”8月26日,上海市水務局(市海洋局)在2022年年中會議上再度強調。
作為内地唯一海洋生産總值過萬億的城市,上海正在加速邁向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2017年《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對上海提出的發展目标。邁向“十四五”,《上海市海洋“十四五”規劃》指出,“十三五”期間海洋發展規劃指标和重點任務基本完成,但對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及服務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
因而,《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标綱要》提出“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提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能級,發展海洋經濟,服務海洋強國戰略”等要求。
這其中,完善“兩核一廊三帶”的海洋産業空間布局,是上海助力海洋産業結構優化和能級提升、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不斷完善的抓手。其中的“兩核”指的就是——臨港新片區、崇明長興島這兩大海洋産業發展核。
近日,聚焦臨港核心區,上海打造“全球動力之城”的實施方案下發。将以臨港為核心區,聚焦海洋等五大動力産業體系,到2025年,初步構建起體現“全球動力之城”品牌影響力的産業規模和産業體系。要累計實現動力産業重大項目投資1000億元以上;引育5家以上百億級龍頭企業、50家以上“專精特新”産業鍊配套企業,建設安全韌性的産業鍊,力争動力産業總體規模達到2000億元以上;同時推動動力創新鍊自主性不斷提升,累計實現研發經費投入超過1000億元等。
而另一核心的長興,統籌推進生态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齊步走”。正全力打造長興千億級海洋裝備産業集群,加快形成海洋裝備為主導,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新興産業聯動發展的現代産業體系,把長興打造成為“上海制造”品牌的重要承載地、海洋科技創新的重要引領地、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在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下,上海如何發展海洋經濟,如何帶動長三角海洋經濟協同發展?
上海是我國内地首個海洋生産總值(GOP)超萬億的城市,拉動了同年全市近1/4的GDP。
《2021年上海市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上海海洋生産總值為10366.3億元,位居全國第四名,同比名義增長6.8%,全市海洋生産總值占當年全市生産總值的24.0%,占當年全國海洋生産總值的11.5%。
據南方财經全媒體集團南财智庫、21世紀經濟報道聯合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共同編制的《現代海洋城市研究報告(2021)》,上海已經位列全球現代海洋城市第一發展梯隊,也是内地唯一一個入選第一梯隊的城市。上海海洋經濟基礎雄厚、海洋産業營商環境優越、海洋科技創新引領全球、現代化治理能力強,作為世界經濟與貿易的中心城市,吸引了各地的科技、資本和人才,主導全球海洋要素集聚。
2022年上半年,以上海為代表的沿海城市海洋經濟受到較大影響。
自然資源部在8月3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指出,上半年國際局勢複雜嚴峻,國内疫情多發散發,特别是上海、深圳等沿海城市疫情加劇,對海洋産業鍊供應鍊造成較大沖擊。但與此同時,沿海地方和國務院有關部門堅持“穩增長”主基調,有力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海洋經濟企穩回升态勢明顯。經初步核算,上半年海洋生産總值4.2萬億元,同比增長1.2%,主要經濟指标處于合理區間。
潤通航運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黃福宇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指出,今年經營情況壓力非常大,挑戰很多,困難重重。疫情最大的影響在于需求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港口和船廠的防控管理措施,對遠洋輪船的靠泊數量,在船廠塢修的船舶數量,以及對服務企業的服務能力,都造成了不小的影響,船舶服務業的經營壓力大。
“對于公司船舶設計闆塊,主要是和客戶、團隊見面溝通受到一定影響,公司通過居家辦公遠程交流的方式可以盡量完成服務,但進度會受影響。船舶建造闆塊的影響主要是物流不通暢,另外一旦疫情嚴重會階段性停産,這部分影響比較大。但公司在停工後加班加點趕進度,盡量去滿足原定的交期。”天海防務總工程師秦炳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上海市海洋“十四五”規劃》提出,2025年上海要達到1.5萬億元海洋生産總值的目标。在新冠肺炎疫情等多因素影響下,給目标的完成帶來更多挑戰。
“疫情對海洋生産總值中的交通運輸業影響大,尤其是沿海跨省客運受影響最大,包括代表最新海洋旅遊業态的郵輪旅遊。”上海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研究所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21世紀新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首席專家李小年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李小年建議,盡快突破政策和制度瓶頸,深化改革開放,在上海開展郵輪海上無目地遊,比如同一港口往返、到國際水域巡遊、中途不停靠不上下客的模式等,并試點沿海遊,不要一刀切。此外,上海可以考慮率先改革和完善我國海洋經濟統計指标體系和評價方法,例如在濱海旅遊(2022年7月已調整為海洋旅遊)中納入郵輪經濟統計指标。
“以千億級萬億級産值的郵輪經濟為例,不是簡單的靠泊量和遊客量就可以反映海洋旅遊對海洋生産總值的貢獻,需要綜合統計郵輪船舶港口服務、總部經濟、遊客和船員消費等各方面的直接貢獻,還要考慮到郵輪設計建造、郵輪旅遊服務帶來的廣告業、金融業等經濟貢獻。”李小年說。
海洋科技創新是中國發展現代海洋中心城市的突圍方向之一。主流賽道為海洋工程裝備、海洋生物醫藥等新興産業。其中,以上海為中心的東部海洋經濟圈在高端海工裝備制造業上積累的優勢較為突出。目前,長三角地區已彙聚亞星錨鍊、中國船舶、振華重工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
“十三五”期間,上海市海洋生産總值穩步提升,臨港、長興“雙輪驅動”成效明顯。臨港海洋産業發展核聚焦先進海洋産業集群發展,建設了海洋高新技術産業化基地,促進海洋科技資源集聚、研發孵化和成果轉化。
幾大新興産業中,《2021年上海市海洋經濟統計公報》披露,上海海洋油氣業、海洋電力業、海洋生物醫藥業增長較快,全年分别實現增加值18.7億元、6.5億元和4億元,同比名義增長分别為43.8%、47.7%和48.1%。
與此同時,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上海市海洋經濟仍以傳統産業為主,産業結構仍有較大調整空間。
以2021年數據來看,濱海旅遊業比重最高,占全市主要海洋産業增加值58.3%,其次是海洋交通運輸業,占比33.8%;海洋船舶工業占比5.4%;海洋化工業占比1%;其他海洋産業占比1.5%。
可以看到,以濱海旅遊業和海洋交通運輸業為代表的傳統産業拉動了上海2021年GOP的92.1%。
因而,《上海市海洋“十四五”規劃》也明确指出,“十四五”期間要重點支持面向未來的新型海洋産業,協同推進深遠海資源勘探開發、深潛器、海水利用、海洋風能和海洋能等高端裝備研發制造和應用,推動建設全國規模最大、産業鍊最完善的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綜合産業集群。此外,海洋碳彙交易;優化藍色經濟空間布局;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臨港新片區,打造海洋 智造和全球海洋大數據平台等也提上日程。
“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國家交給上海的一項重大任務,對新形勢下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建設海洋強國和實現上海高質量發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李小年認為。
為進一步發揮引領作用,穩步提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能級進程,并加強全球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李小年建議,要充分發揮臨港新片區作為特殊經濟功能區,浦東新區“特區立法權”等優勢争取中央政策在海洋治理、海事航運規則方面的試點予以授權。尤其是在海洋海事航運規則方面的制度創新優勢和先行先試權方面,目前臨港新片區在航運服務對外開放方面,争取了對外籍貨輪試點開放以洋山港為中轉的沿海捎帶政策,未來還需要擴大試點運輸服務和旅遊服務對外開放的具體方案,率先出台上海版郵輪沿海遊和海上遊試點方案,争取放寬對進口遊艇船齡的限制從一年到五年,以及與專業機構聯合開展海洋核動力平台國際法律體系課題研究等。
在船舶供應和船舶技術保障服務方面,“主要是行業标準化的創新,同時推動船舶供應産學研的結合,推動新一代船舶供應産品的研發。從行業看,我們需要進一步在各級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提升船舶供應服務行業的政策創新,和國際接軌,使我國相關行業的監管和管理,能夠和新加坡等國際航運中心同頻。”黃福宇稱。
“海洋城市是陸域經濟和海域經濟的平衡和連接點,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一批現代海洋城市将成為重點樞紐,對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首都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沈體雁在2022東亞海洋合作平台青島論壇期間指出。
對于上海來說,巨大的海洋經濟體量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定位,要求其要進一步做好引領作用,做好區域聯動并參與到經濟全球化與全球海洋治理中。
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區域中,已有南通、甯波、舟山等地提出建設現代海洋城市,但從目前發展來看,整體能級和經濟體量還不大。從《現代海洋城市研究報告(2021)》來看,上海位于第一梯隊,甯波-舟山是第三梯隊,連雲港、南通和溫州則在第四梯隊。
“我們在長三角如甯波、舟山、南通等主要港口的聯動頻繁,這些港口在操作層面,可以承接一部分業務轉移。”黃福宇也表示,這方面業務占比暫時還不高,因為各城市的政策還不一緻,所以操作層面比較複雜。希望在長三角地區能夠看到更多的政策協調,幫助企業在長三角實現資源共享,為客戶提供長三角地區的船舶服務一站式解決方案。
如何做好區域聯動,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如何與周邊特色中心城市互相賦能?
“超大型海洋城市的臨港産業發展都有一定生命周期,作為該城市區域内的其他中型城市,應抓住中心城市生命周期叠代的窗口機遇。”沈體雁表示。一是與第一、二梯隊的港口進行協同發展,承接中心城市臨港産業轉移,例如南通可考慮探索如何與上海分擔協同部分功能,從而實現本地海洋産業轉型升級。二是要走專業化道路,在中心城市的周邊還有一些發達程度相對不那麼高的海洋城市,尚不具備超大、特大型城市的人口規模和齊全的産業鍊規模優勢,因此更要走“小而精”“專精特新”的發展道路。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8月5日舉行的“推進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系列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年來,南通協同推進港産城融合發展,創新實施大通州灣體制機制,全面加快新出海口建設,聚力突破重大産業項目,駛入新一輪高速發展的“快車道”。自去年12月國務院批複《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2021-2025年)》以來,南通系統推進沿海發展各項目标任務,加快建設全國富有江海特色的海洋中心城市。
秦炳軍表示,目前天海防務的設計業務在上海,建造基地在江蘇。未來計劃在江蘇、浙江等地設立相關船海設計研究院,共同推進長三角海洋産業的發展。
李小年建議,在推動區域海洋經濟協同發展方面,上海要加強與北部海門、南通的對接。此外,還要加快推進滬舟甬跨海大通道項目盡快落地,與浙江共同打造長三角海上國際開放樞紐示範區,共同打造更高水平更加開放的滬浙海上自由貿易港。針對疫情對旅遊消費和習慣帶來的變化,她還建議設立長三角區域海洋旅遊協同發展機構,完善郵輪旅遊區域協同發展機制提上議事日程。
(本報記者鄭植文、陶力對此文亦有貢獻)
更多内容請下載21财經APP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