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新車全數标配ABS,但這項安全配備是如何守護行車平安?又該如何使用才正确?
世界最早、最普及的主動安全系統
ABS跟多數汽車配備一樣是英文縮寫,全名Anti-lock Braking System,從字面翻譯便是防鎖死刹車系統,是為了避免重踩刹車、刹車力強過輪胎抓地力造成打滑而開發的系統,同時也是市面汽車主動安全科技的始祖。
ABS的概念最早被應用在飛機降落,讓飛行員在落地減速時不用慢慢增加刹車壓力,得以全力刹車并将刹車控制交給ABS,極大程度提升了安全性與避免高溫、高壓造成爆胎。量産汽車搭載現代化ABS則可追溯至1978年,在當時奔馳W116 S-Class身上成為選配項目,此後ABS系統不斷縮小體積、強化性能,時至今日已成為汽車不可或缺的主動安全配備。
有了ABS 人人都是刹車高手
ABS的運作是在輪胎鎖死(停止轉動)時短暫釋放刹車力道,讓輪胎恢複轉動,因此ABS實質上無助于縮短刹車距離,一位訓練有素的賽車手,能夠控制刹車力道遊走在輪胎抓地力極限,那麼理論上便能做出比ABS系統更短的刹車距離。
然而日常駕駛路況多變,落葉、雨水、坑洞讓路面摩擦系數随時都在改變,再加上多數駕駛并沒有精湛的刹車技巧,遇到緊急情況用力踩下刹車踏闆已是你我所能做到最好的反應了。這種情況下便很容易刹車力道過大造成鎖死,輪胎一旦鎖死、按照物理“最大靜摩擦力大于動摩擦力”的原則,刹車距離會比沒有ABS延長許多,車輛也因為輪胎不再旋轉而失去轉向閃避的能力。
ABS系統便是讓一般駕駛也能在電子系統輔助下,擁有媲美賽車手的刹車控制能力,隻要一腳踹下刹車、感應器一旦偵測到輪胎停止轉動便會釋放刹車壓力,輪胎恢複轉動後再持續加壓,反複運作便能讓刹車力道遊走在抓地力極限,簡單說不管誰來踩刹車,隻要踩得夠重、夠大力,最終都能在ABS輔助下安全停車,擁有很高的容錯空間。
随侍在旁的安全守護
開車從來沒有感受過ABS作動?那恭喜你是位常保安全車距的優良駕駛(給你個贊!),ABS在日常行車環境其實很難感受它的存在,不過隻要車輛在移動、ABS便會時時偵測四輪轉速,一旦偵測到刹車狀态下輪胎停止轉動、ABS才會出面介入,通常是緊急情況重踩刹車或刹車過程中壓到橋梁伸縮縫、鋼闆等低摩擦路面,确保輪胎不因鎖死造成打滑。
ABS靠着四個輪子安裝“輪速感知器”偵測輪胎旋轉速度,假設右前輪在刹車狀态下停止轉動,便代表右前輪刹車力超過輪胎抓地力,系統會單獨針對右前輪釋放刹車力道。偵測運作速度達到每秒數十次。再加上現今車款均采用先進的四輪感應、四油壓回路ABS刹車系統,能針對單獨一輪每秒點放數十次刹車,是再厲害的車手也做不到的控制技術。
ABS系統不僅是最早的主動安全科技,其輪速感知器與ABS刹車泵也是現今許多安全科技的發展基石,例如電子動态穩定系統、前驅車常見的扭力分配系統乃至目前最夯的AEB自動刹車等,都是基于ABS的硬件基礎上所開發出的應用。
緊急情況“踹”刹車就對了
搭載ABS的車輛在緊急刹車時不用考慮太多,想像刹車踏闆是讨厭的蟑螂,大力踹下且緊緊抵住刹車踏闆,這時ABS頻繁調整、收放刹車力道,刹車過程中會感覺踏闆不斷震動、車内也有“叩叩叩”的聲響,這是正常的運作表現,持續抵緊刹車踏闆直到車輛停下即可。平常也能尋找空曠場地進行練習,習慣愛車緊急刹車時的狀态與ABS作動感受。
即便市面新車都已搭載ABS,但在文章的最後仍不免要強調ABS不過是行車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平時便應随時注意車前狀況并保持足夠的安全車距,讓刹車動作能夠輕柔且和緩,如此一來不僅壓根用不上ABS,車内乘客也能坐得輕松又舒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