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街頭巷尾喧嚣的酒樓、茶館,還是密林之中清幽的莊園;不論是充滿煙火氣的八仙方桌,抑或靜室裡一張小小的茶幾。從慢生活的封建社會,到如今快節奏的現代社會,茶從未離開過人們的視野,也始終在以自己的方式陪伴中華民族發展、崛起、衰落、複興。作為後人,今天的我們仍然能嘗試從史料的一言半語中嘗試感受神農嘗百草時初見茶葉的驚豔、感歎陸羽為茶鑽研一生的執着。其實,茶葉早已在不覺間滲透進了中華民族的曆史中,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裡深深紮根。
作為世界上最早種植和飲用茶的國家之一,中國的飲茶文化一般被認為是早在上古時代就産生了萌芽。據"茶聖"陸羽所著的《茶經》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傳說,神農氏遍嘗百草,一次偶然發現了一種與水同煮能讓水變得提神醒腦、清香四溢的樹葉,便将其命名為"荼",後來陸羽将荼減去一橫,這才有了人們所說的茶。
神話傳說畢竟多半來自于虛構,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研究,早在商末周初時,巴蜀地區的人們便已經意識到了茶葉的價值。據《華陽國志》記載,武王伐纣成功後巴蜀之地的人不僅将茶葉進獻給了周武王,還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到了漢宣帝三年(前59),與揚雄齊名的辭賦家王褒撰寫了一篇極富特色的作品《僮約》。
這篇《僮約》,顧名思義就是講主人對奴仆的各種要求和規定,但令人欣喜的是,王褒在文中描寫了許多當時四川的社會狀況,有着很高的研究價值。舉例來說,在關于奴仆的工作内容中,王褒就寫下了"築肉臛芋,脍魚炰鼈,烹茶盡具,已而蓋藏……牽犬販鵝,武陽買茶"的語句,這是全世界關于煮茶、買茶等一系列内容的最早記載。
關于茶在人類社會最初的角色,人們也是衆說紛纭。如果問現代人茶的作用,相信絕大多數的回答都會是泡水喝,這說明如今茶的角色就是飲料。然而,在古代茶被認為擁有着非常多的功能,有些甚至令人感到不可思議。首先,一種觀點認為茶因其特殊香味,最早是和香茅等植物一起被古人用來祭祀的,後來祭祀活動減少,茶則進入了百姓們的日常生活。
第二種說法認為茶最早是作為藥材被人們使用,這一說法的依據是漢代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其中記載茶時表示,當年神農氏嘗百草,一天之内中了七十二種毒,好在有茶才将其化解。茶可以清熱解毒,這是人們都普遍認可的功能,但光是靠茶來解多種毒素想必是十分困難的。當然,作為一種并不美味而擁有一定程度保健價值的植物,茶最早是作為藥材進入人們生活中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
今天人們飲茶都是棄茶葉、飲茶湯,但根據第三種說法,茶在古代的一種廣泛的享用方式反而是棄湯食葉。唐人楊晔曾經撰寫過一本《膳夫經手錄》,其中記載了許多中食材的特性、做法,其中就講到了"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也就是說,兩晉南北朝後,吳地的人們将茶葉煮成非常濃的茶湯,因為葉片基本已經被煮爛,所以又稱之為"茗粥"。
因為茶葉本身味道比較寡淡,吳人在煮茗粥時還常常會加入蔥、姜、橘皮、薄荷等調味料,等到烹饪完畢,他們便直接食用茶葉。據說,當茶葉剛剛傳入歐洲時,一些不懂其飲用方法的歐洲人也是将其煮開後食用,為了增添味道,他們選擇了加入胡椒、白糖等,這又是另一種方式了。
到了唐宋時期,随着煎茶法、點茶法的出現,以及市民階級的興起,飲用茶的方式成為了主流,茶館則成為了非常受歡迎的設施。漸漸的,人們對茶的品種、産地、工藝都有了更多的需求和講究,比拼茶葉優劣的"鬥茶"活動開始流行,中國的茶道也借此于宋朝時發展到了巅峰。
宋朝之後,茶道的發展走入了低谷,元朝時社會環境萎靡不振、明朝時太祖朱元璋反對奢侈和精緻等因素都阻礙了茶道的高雅化發展。與此對應,茶更多的走入了尋常人家,茶樓、茶館成為了人們聊天、休憩的絕佳場所。我國古代名著《聊齋志異》便是作者蒲松齡從茶館裡來來往往的人口中搜羅素材最終寫成的。
從最初僅僅被少數人了解的珍奇植物,到尋常百姓家也能夠常常飲用的"國民飲料",茶的發展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在茶的身上,我們可以隐約看到中華民族從形成到繁榮的發展史,它反映了市民階級的興起,也和許多著名的故事交織在一起。茶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範圍内更是我們值得驕傲和自豪的名片和标簽。馥郁的茶香、清冽的茶湯,這些甯靜淡雅的元素無不蘊含着古老中國的智慧和風度,看似平凡的一盞茶,實則寄托着上下五千年的歲月悠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