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兩點,從東江邊的金月灣生态園回到家中,我倒頭就睡。待到我醒來時,窗外已經顯暮色,一看手機,已經快六點了。
我有一個習慣,每當完成一件大事,我都會悶頭大睡,而且會睡得特别香。因為,我太疲憊,再卸下一副擔子後,瞬間放松下來,可以好好休息一下。
從萌生種菜的想法,到兩處小記者勞動實踐基地開心菜園種菜完成,時間隻有一個多月。期間,找菜園,與菜園主人協商取得支持,規劃細節,定做标志牌,發動學員參與,零零碎碎的工作特别多。
但是,這件事我們做成了,而且從提出設想,到項目落地隻用了一個月時間。我毫不掩飾對自己的贊賞,有夢想的人很多,能把夢想實施的人很少。
夢想能否實現,主要在于兩點:第一,你覺得這件事情值不值得做;第二,你有沒有執行力。
沒有經濟利益,甚至是貼錢的事情(比如這次種菜),很多人不願意去做,這是缺乏情懷。有想法而不去實現,這是安于現狀,終将死于安樂。
我不求降大任于我,苟全性命于盛世,不求聞達于諸侯,隻是一種情懷,也是對自己一種挑戰。中年覺醒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你覺醒了仍舊不行動,以後才真正痛苦。
兩天的種菜給了我很多感悟。
在菜地裡,最勤勞認真的是爺爺奶奶們。他們甚至用一種虔誠的态度對待土地,抓起一把泥土仔細端詳,毫不吝啬力氣揮鋤挖地,起壟,手把手教孩子們挖坑,放苗,配土。慈祥的神色中甚至有一種自我感動。
爸爸媽媽們的心态又不一樣,他們關心的是孩子玩不玩得好,開不開心。當然他們也有很強的責任感,既然把地分給了自家耕種,他們就會想辦法維護好,至少要有點收成。
至于孩子們,在他們眼中,這次種菜跟一場遊戲沒有多大的區别。
幾家為一組,每組負責一塊地。分完地之後,孩子們很興奮地給自己的菜園命名。不得不說,現在孩子很有創造力,菜地有“金色童年”,“快樂成長”這樣中規中矩的名字,也有“開心鬥地組”,“内卷三人組”這樣的搞怪名字。
很多孩子一開始興緻盎然,大呼小叫,忙得不亦樂乎。時間一長,他們就對挖出來的蚯蚓,地裡的蟑螂,蝗蟲等感興趣了,種菜的事情自然撂給了大人們了。
有關農耕的知識,孩子們完全是一片空白。 有的孩子把已經長大的白菜也挖出來,移到自家的責任田;有些孩子把主人家已經長好的蔥移植過來,他們完全不知道蔥是要從蔥頭種起的。
我們無法苛求孩子們,他們一出生就與田野有隔膜。讓他們與大自然親近,正是我最初的目的。利用自然,在大地上勞作,收獲自己的勞動成果,這是對我們生存的地球的最高敬意。
過一個多月,我們種下去的菜就可以有部分收獲了。那時候,我們一起出發。
詩和遠方從來不難實現,在城郊,就有詩和田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