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易小蘊
來源:男孩派(ID:boy666dj)
運動,也是孩子必讀的一本“成長之書”。
又一位别人家的孩子!
7歲開始運動,練出了6塊腹肌;12歲3小時完成鐵人三項:1.5公裡遊泳、40公裡騎行、10公裡跑步;順便成功過了“中國最小年齡鐵人三項奧運标準挑戰賽”。
這位今年剛上六年級的男孩金産界,取得的成績,連一些訓練有素的成年人都難以企及。
可最令人佩服的卻是,這一切,隻不過是金産界的“課餘消遣”。
七歲開始,當普通父母帶着自家娃到處找輔導班補課時,他父母呢?
帶上兒子去跑步、騎自行車、遊泳,基本保持一天一小時的運動量。
後來,金産界身體強健了,便進行了“鐵人三項”的挑戰訓練。
如今,大獎小獎拿到手軟。
看得見的,是健康和榮譽;看不見的,卻是這五年間孩子更深層次的塑造。
1500多個日夜,運動于男孩金産界而言,已經慢慢變成了一種日常習慣。
相較于其他孩子的無感和排斥,他非常享受汗水揮灑帶來的快樂與熱血。
正如男孩爸爸所介紹的那樣:
“還是以學習為主,我們感覺他還是像玩一樣的,而不是一些強制性的運動,都是在身體的允許下去做的。第一是榜樣,第二是點燃他的夢想,這兩個比較重要。”
一席話,看似簡單,卻藏着為人父母的大智慧。
學習重要,但不妨礙孩子參與體育運動。
養出一個愛運動的健康孩子,更是一種莫大的成功!
廢掉一個孩子
從讓他不運動開始
可在現實中,許多家長卻對孩子成長中需要的運動視而不見:
“打什麼籃球,還不如多看書!”“體育有什麼,才幾分,有空好好補補語文。”“一身的臭汗,以後能不能少去操場?”
父母說起“文化課”總是如數家珍,但一談起“體育”就開始面色犯難,甚至有時候會把它定義為“不務正業”,唯恐避之不及。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表明:
“超過六成的中小學生每天體育運動時間不超過1小時,甚至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孩子幾乎不運動!”
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另一組更為紮心的數字:
“北京大學公共健康中心根據中國兒童日常習慣得出,到2030年,中國将有5000萬兒童被列入超重或肥胖。”
什麼概念?
這就意味着,再過十年,你遇到的每四個孩子裡,至少有一個是大胖子!
曾在央視看到一則新聞,醫生直呼“肥胖是萬病之源”!
肥胖的孩子,得病率非常高,且有些幾乎緻命。
淮安一位男孩年僅10歲,體重是健康孩子的五倍,腹部脂肪厚達10公分,最後小小年紀就患上重度脂肪肝;
有的男孩,哪怕看上去隻是微胖,一體檢卻發現尿酸高得驚人,18歲便患上痛風,天天疼到想哭。
更有甚者,被稱為“中國第一胖”的重慶男孩孫亮到二十來歲時,體重已經接近350斤。
胖得連眼睛都睜不開,張口呼吸都成了一件困難的事兒,導緻心髒衰竭,失去了生命。
這些孩子,除了受飲食、遺傳影響之外,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幾乎不運動。
柏拉圖曾說過:
“身體教育和知識教育之間必須保持平衡。”
知識教育的确能讓孩子飛得更高,但體育卻能帶給孩子健康的體魄。
任何成功,沒有健康的加持,0前面沒有了1,父母與孩子千辛萬苦付出十幾年,沒有任何意義。
而這些被父母忽視的點,正以另一種形式出現在“政策”裡。
教育部門正在試圖“拾起”被人們遺忘的“身體教育”。
就在前兩天,10月16日,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在新聞發布上,就曾提及:
“學校的體育中考要不斷總結經驗,逐年增加分值,要達到跟語數外同分值的水平。”
目前,雲南省已經開始實施。
以後體育不隻是三四十分了,将可能變成100分,甚至150分。
另外,此前教育部還發布信息,以後體育課要和文化課一樣布置作業。
這一條條信息其實都在警示我們:增加孩子運動量迫在眉睫。
未來,再也不隻是以“語數英科”論勝負,愛運動的孩子才是真正地赢在起跑線上。
愛運動的孩子
内心能量十足
年僅9歲卻一夜爆火,這個叫MillaBizzotto的小女孩不是明星,沒有才藝,靠的就是那一身非比尋常的堅韌意志。
去年3月份,女孩參加了一檔由美國海豹突擊隊設計的24小時極限障礙賽。
項目極其考驗參賽者的心态:爬繩、攀牆、鐵絲網下匍匐前進、8公裡遊泳……
難度也許不是最大的,但全美國隻有10%的通過率。
大多數的成年人或望而卻步,或半途而廢,輸在心理戰上。
所以,當這個身高隻有1米2,體重24KG的9歲小女孩決定發起挑戰之時,全部觀衆都等着看笑話。
可沒想到,女孩接下來一系列的操作驚呆了衆人。
她在泥地裡,負重前行,毫不含糊。
面對障礙、複雜的地形,她不喊一聲害怕,該爬就爬。
哪怕到後半程,耗盡大半體力,衣衫褴褛,她也沒有絲毫的退縮,頂風向終點沖。
就是這種從内而外散發出的那種不服輸的勁兒,令無數網友為之歎服。
衆人不禁疑惑,這樣的女孩都是怎麼養出來的呢?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體育運動”占了大功勞。
其實女孩原本也是動不動就哭的性格,在學校裡還是同學日常欺淩的對象,直到後來,她努力堅持了一年多的體能訓練,情況才發生改變。
她的内心逐漸變得強大、勇敢,面對困難也不再軟弱不堪,而是迎難而上。
那些曾經欺負她的同學,非但不敢在她面前胡作非為,還成了她的鐵杆粉絲。
如今的她更是靠着這股韌勁,一舉成名。
記得牛津大學久負盛名的羅德獎學金,有一個重要的考核标準:喜愛體育,最好有運動成就。
學校認為,這樣的人具備優秀的心智,是值得栽培的領導型人才。
挫折、退縮、自我懷疑……這些孩子人生路上一定會遇到的心理問題,在長期的體育訓練中,都存在。
能堅持下來的孩子,心态已在無形之中,得到了磨練與鍛造。
中國教育督導室公布的一項研究指出:
“每天運動超過一個小時的學生,心态愈加積極,情緒調節能力大大增強。”
所以,那些叫嚣着“體育無用論”的父母真的可以停停了!
教孩子愛上運動,才是助他實現人生進階最牛的那張王牌。
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體育老師”
很多家長心存疑問,作為一個“運動白癡”,平常該怎麼訓練孩子去運動呢?
其實,在醫學上,體育運動也是有身體敏感期的。
孩子在12歲之前,可以分為三個身體敏感期。
因為處于這個階段的孩子肌肉記憶強,大腦對動作感覺力好,幾乎“一學就會”。
曾經的奧運冠軍田亮,在訓練孩子運動方面就很有一套。
雖然并不把女兒當做專業運動員去訓練,但那個曾經時不時哭鼻子的女孩森碟,還是在父親的帶領下,長成了“運動超人”。
我們可以看下森碟的運動成長軌迹:
第一,7-12歲,速度敏感
速度上,森碟從小就有“風一樣的女子”之稱。
上學之後,田亮也積極鼓勵她多跑多動,有時候森碟在家裡穿着裙子也能跑上幾圈。
2018年,森碟10歲時,第一次參加世界級跑步比賽,就拿到了第三名的好成績。
研究表明:這個階段的孩子反應速度發育得最快,所有運動肌肉蓄勢待發。
父母可以讓孩子進行負重跑步、上下坡跑步等“田徑類”項目,進一步激發孩子的速度能力。
第二,6-9歲,靈敏敏感
靈敏度上,在森碟隻有8歲的時候,田亮就經常帶她去看網球賽,培養她的興趣。
也多次曬出訓練孩子打網球的照片。
四年過去,森碟已經打得一手好球,和爸爸田亮都有得一拼,敏捷度滿分。
實際上,6~9歲的孩子,與靈敏有關的神經支配與神經感覺活動非常發達,能力最好挖掘。
但孩子的身體又未發育完全,不能承受太過劇烈的運動,父母可以考慮兵乒球、羽毛球、網球等“小球”輕運動,提高孩子身體的靈活性。
第三,12歲之前,柔韌敏感
媽媽葉一茜曾曬出女兒七八歲時下腰練功的照片,姿勢标準,身體柔軟。
一看就知道平時沒少下功夫。
其實,一個孩子想要鍛煉柔韌度,最好搶在孩子12歲之前。
這時,孩子身體可塑性比較大,關節靈活,不易受傷,且效果好,合适的運動有坐位體前屈、壓腿等。
運動講究循序漸進,以孩子的健康為前提,切不可一口吃成胖子。
天津《今晚報》曾對各個階段的兒童運動項目“最佳展開時間”做過梳理:
不是所有項目,都适合每一個孩子。
但是抓住這3個敏感期,根據孩子年齡特點去選擇,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體育老師”。
網上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些父母總是逼着孩子去運動?”
其中一個回答很紮心:
“為了讓孩子學會愛惜自己身體最便宜的方法;為了讓孩子以最小的成本體驗到挫折與失望;為了讓孩子最快地懂得什麼叫做堅持與奮鬥。”
這世上,恐怕再也沒什麼比讓孩子愛上運動更實用的賜予了。
孩子的生命裡,不該隻有靜止的文字、成堆的書本、冰冷沉寂的分數,也應有溫熱的汗水、飛躍的身體、跳動的腳步。
運動,也是孩子必讀的一本“成長之書”。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來源: 讀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