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舊唐書》記載,由于當時正在西逃途中,事起倉促,楊貴妃死後隻是用紫褥包裹,葬于驿道西側,時年38歲。也就是說連口棺材也沒有,隻是拿褥子裹在屍體上,草葬于大路西側,随後唐玄宗就起駕向西繼續逃亡去了。唐玄宗走了以後,當地流傳有一種掘墓觀美人說法,事實如何,不得而知。不過,據史料記載,西逃第二年,唐玄宗回銮時(當然此時他已經是太上皇),曾經下令将楊貴妃的遺體改葬。但是據《舊唐書》記載,宦官啟開墳墓後,卻發現楊貴妃的屍體已經沒有了,墳中隻剩下一個香囊,于是也隻能把香囊獻給太上皇。
從楊貴妃死到改葬,中間隻隔了一年半的時間,屍體不可能全部腐爛,連骨頭都沒了,因此,這一記載難免令人生疑,這裡邊究竟有沒有埋過屍體。白居易《長恨歌》也證實“馬嵬坡前泥土中,不見玉顔空死處”,可見在唐時就已經普遍認為楊貴妃并未葬在馬嵬坡,那麼楊貴妃究竟被埋在哪兒了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恐怕也不那麼容易,因為現存的楊貴妃墓地就有四處之多。一處是在今天陝西興平縣馬嵬鎮西,這裡還盛傳一種說法,埋過楊貴妃的墳,雖然時日不長,墳土卻細膩光滑像擦臉的粉一樣,并且奇香無比,所謂“此地縱千天,土香憂破鼻”。而且婦女用楊貴妃墓上的土擦臉,可以去掉臉上的黑斑,使面部肌肉細膩白嫩,其墓土也因此被稱為“貴妃粉”。遠近婦女争相以土擦臉,連外地遊人至此,也要帶包墓土回去,于是墓堆越來越小,守墓人不斷給墓堆添土,但不久又被人挖光。為了保護墳墓,隻好用青磚将其包砌,當然,這隻是傳說而已。
另外,在日本山口縣大津郡的久津漁村二尊院,保存有相傳為楊貴妃墓的一座五輪塔。在久津二尊院裡還供奉着釋迦牟尼和阿彌陀佛兩座立像,傳說是唐玄宗為了安慰楊貴妃而特意送到日本來的,現已被日本列為重點保護文物。
2005年9月,四川大學的蔡正邦等學者提出了一種楊貴妃葬地的全新說法,他們從多個方面論證,楊貴妃死後并未葬在馬嵬坡,而是葬于四川省崇州市的三郎鎮。從史料上看,《資治通鑒》曾載“唐開元二十三年,朋故蜀州司戶楊玄琰女(楊玉環)為壽王妃,楊钊(楊國忠)、楊貴妃之從祖兄也,從軍于蜀得新都尉,楊玄琰卒死于蜀,钊往來其家。”他們認為這一記載說明楊貴妃的父親曾在蜀地為官,并且死後家人留于蜀中,所以楊國忠才會“往來其家”,因而楊貴妃出生于蜀州,而今天的蜀州即崇州市的古稱。
另外,《唐書》載,“貴妃缢路祠下,裹屍以紫茵,瘗道側。帝至蜀密遣使具棺椁葬焉,而日本上靖在所著的《楊貴妃傳》中叙述,唐玄宗即派敕使祭祀楊貴妃,悄命宦官将楊貴妃遺體移葬别處,這說明楊貴妃雖死在馬嵬坡,但遺體卻曾被遷葬。另外從資料看,楊貴妃喜愛多汁水果,并且喜歡香辣味,這與蜀中人相似,在《馬嵬坡志》中記載,楊貴妃死前囑,入宮後常思念故鄉蜀州的佳山秀水,請求死後歸葬于翠圍山中。從這些記載看,楊貴妃死後,唐玄宗聽從其意,将她移葬到蜀中的可能性極大,而蜀中山水最佳的地方莫過翠圍山。
蔡正邦在對崇州市三郎鎮進行的實地調查時,還發現翠圍山中還殘留有“大唐天寶”字樣的石碑。據說,多年前,崇州市收藏家陳忠仁曾在翠圍山附近遇見兩個盜墓者,向他出售唐代五爪金龍黃袍和五彩鳳凰二馬裙,絲綢保存得當,千年不朽。唐代絲綢保存到現在是完全可能的,而黃袍和鳳裙非帝王家不可能擁有,而唐朝和翠圍山有瓜葛的就隻有楊貴妃一人。他們還從翠圍山獸醫馬少君家聽到一個世代相傳的故事,楊貴妃墓就在翠圍山中。
蔡正邦還從人文地理方面進一步論證說,楊貴妃墓應在三郎鎮南面,墓北正對長安,正印證了古時合魂歸裡面對三郎、皇宮的意思。他甚至認為三郎鎮的名稱也與楊貴妃有關,由于唐玄宗排行老三,三郎是楊貴妃生前對他的昵稱,唐玄宗殺楊貴妃後,心中有愧,就改鎮名為三郎鎮,長伴妃墓,以求得心理平衡。并且三郎鎮還有一個九龍溝,龍被喻為天子,即皇帝,這與鳳栖山也恰好對應,不過,這種說法雖然論證充分,也有合理之處,但隻是一家之言,也多有牽強附會之處,事實究竟如何,還需要進一步的挖掘和論證。
台灣學者魏聚賢甚至在《中國人發現美洲》一書中聲稱,他考證出楊貴妃并未死于馬嵬坡,而是被人帶往遙遠的美洲,因而楊貴妃死後,也就自然葬于美洲了,不過這一說法太過于渺茫,也就不好論辯了。
免責聲明:以上内容源自網絡,非小編原創,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将盡快删除相關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