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是一個經典的文學形象,出自蘇格蘭作家詹姆斯巴裡的作品《彼得潘》,是一個不願長大也永遠長不大的男孩。
彼得潘
在心理學上,把“成年人沒有達到情緒上的成熟”叫做彼得潘綜合症。得了彼得潘綜合症的人,通常表現為:不願承擔責任、自信心缺乏、依賴性強、自我中心、情緒管理失控等,有些類似現在我們總說的“巨嬰”、“媽寶”。
以上這些缺點賈寶玉占了大部分,因此很多人認為賈寶玉就是個長不大的彼得潘。
我認為這樣說寶玉有些牽強了。
第一、從作者設定來看,賈寶玉是“陶淵明”,而不是彼得潘很多人說賈寶玉是彼得潘,其中最重要的一條證據就是:賈寶玉拒絕走仕途經濟。
在古代,男人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要實現這個目标,科舉是必經之路。古代讀書人不是在考科舉,就是在準備考科舉的路上。很多讀書人一輩子不幹别的,就隻做科考這一件事。對此,他的家人非但不會覺得這個人腦子有問題,反而覺得他走的是正途,隻是艱苦了一點。
例如,《儒林外史》中,範進都五十七歲了,還在考舉人。《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更是從翩翩少年考到白發蒼蒼,到死沒間斷過。
即便是現在,很多人依舊覺得當公務員才是人間正道,其餘不管做什麼工作的,都是“街溜子”。在很多婚介市場上,公務員永遠比企業員工吃香,即便兩者工資相差兩三倍。
因此,有一些人認為:寶玉拒絕科舉,就是拒絕責任,就是拒絕進入成人社會,是典型的彼得潘行為。但如果這麼理解,那就是違背了作者設計這個人物的初衷。
《紅樓夢》第二回,冷子興與賈雨村聊天時,冷子興說寶玉“将來色鬼無疑了”。
賈雨村罕然厲色,忙止道:
“非也。可惜你們不知道這人來曆。大約政老前輩也錯以淫魔色鬼看待了。”
而後賈雨村說了一大堆玄學道理,大概是說:
天地間有正邪二氣,兩者相互糾纏,相愛相殺。如果有人秉此氣而生,其聰俊靈秀在萬萬人之上,其乖僻邪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萬萬人之下。若正在富貴公侯之家,則為情癡情種;若生于詩書清貧之族,則為逸士高人;縱然偶生于薄祚寒門,斷不能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驅制駕馭,必為奇優名娼。
然後舉了一些例子:陶潛(陶淵明)、阮籍、嵇康、劉伶、王謝二族等等。
陶淵明
以主流社會觀點來看,這些人都是二流子,整天不務正業、離經叛道、異想天開,而且跟寶玉一樣:厭惡仕途經濟。
那麼他們都是彼得潘嗎?
非也。
智慧和學識讓這些人可以俯視人間,從更高的維度去觀察這個世界。在他們眼中:天下人蠅營狗苟,終究隻是為了“名利”二字而已。因此,他們不願入仕為官,退而笑傲人生,過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
作者正是以陶淵明這些人為“原形”來設計賈寶玉的,所以說賈寶玉抵觸仕途經濟,并非拒絕長大,而是骨子裡就厭惡這件事。用賈寶玉自己的話說,那些當官的都是“國賊祿蠹”。
第三十六回,寶玉和襲人聊天,談到死亡。寶玉對“文死谏,武死戰”很不屑,認為這些都是“沽名”,不知道大義。這種說法對錯且不理會,但表明了賈寶玉對官場的不屑和憎惡。由此可見,他厭惡仕途經濟,不是拒絕長大,而是不願同流合污。
PS:林黛玉也是這麼一号人物,所以才能跟寶玉在心靈上契合,兩情相悅。
第二、賈寶玉尚未成年,且處于成長中。成長其實就是一個人對自我、對社會認知逐漸轉變的過程。嬰兒時,覺得自己就是世界中心;少年時,覺得世界很純真浪漫;成年時,覺得世道艱苦……在一次次認知轉變中,一個人的思想會從幼稚逐漸走向成熟。彼得潘不再成長,但賈寶玉不然,他一直在成長當中。
《紅樓夢》第五回,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夢遺,而後與襲人共赴巫山。抛開各種隐約解讀不談,這裡最明顯的一點就是,代表賈寶玉從童年進入少年的階段。
第三十六回,寶玉讓齡官唱戲,結果被齡官怼了回去。從齡官和賈薔的愛情中,寶玉得到了感悟。他對襲人說:
“昨夜說你們眼淚單葬我,這就是錯了。我竟不能全得了。從此以後,隻是各人各得眼淚罷了。”
這裡代表寶玉的思想觀念開始剔除自我中心化,意識到自己并不是世界中心,隻是一個普通人而已。
此外,寶玉的社交圈也在逐漸外擴,開始跟北靜王、馮紫英等人來往,這也表明寶玉已經逐步從家庭邁入了社會。
可以說,無論肉體上,還是思想上,寶玉都在成長中。至于他那些“離經叛道”的想法和做派,不過是他骨子裡“名士風流”在作怪罷了。
總結由于《紅樓夢》原書隻留存了前八十回,後續寶玉如何成長,我們就不得而知了。到第八十回截止時,寶玉的年紀大概在十五歲左右。雖說古人立事早,但心理上肯定不會太成熟。如果硬要說一個十五歲且身體、心态都在成長中的少年是彼得潘,既苛責太過,也違背了作者對這個人物設計的初衷。
所以說,賈寶玉絕對不是一個長不大的彼得潘,他隻是一個不知愁滋味的富家子而已。
(感謝閱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