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探長(共1416字,閱讀約4分鐘)
伴随着孩子一天天的成長,父母的命運好像就是看着孩子在他們的視野裡漸行漸遠......
從父孩子送入幼兒園的那一刻開始,似乎迎接媽媽最多的便是接送孩子的背景。
	
盡管天下間所有的父母都知道了這樣的結局,可是當“爸爸媽媽”變成了一聲“爸、媽”的時候,她們還是會感覺到一種發自内心的複雜情緒及五味雜陳。
因為這種稱呼不單單代表着孩子們心靈的成長,也代表着父母心中的落寞以及欣慰。不過,這種稱呼變化的背後的知識價值和意義值得每一位父母推敲。
	
★孩子“思想”的轉變
當母親第一次聽到孩子們叫她們“媽”而不是媽媽的時候,她們就已經意識到了孩子内心世界的變化。
●意味着孩子們的内心在一點一點的成長。
認為自己已經是小小的男子漢了,如果再喊媽媽的話就會被同學嘲笑的時候。
其實許多父母會提前預想到這一天的到來,也可能和自己的丈夫聊起過這個話題,探究稱呼變化背後隐含真正的意義,雖然父母早早的就預料到在未來這一天總是會發生的,可當“改口”這一刻真正來臨的時候也會讓他們猝不及防。
	
其實,從孩子能夠獨立行走的時候,家長們就已經逐漸習慣了孩子的成長......
當家長們抱着孩子的時候總是滿心歡喜的;
而當孩子第一次能夠自己獨立行走的時候,家長們總是第一個誇耀和點贊。
而當孩子第一次從“爸爸媽媽”改口變成了一聲“爸媽”的時候:
有些家長更多的是滿心寬慰,當然也會有不少父母會有孩子正一步一步遠離自己的感覺,感到一種未知的恐慌......
	
雖然他們在心底裡早就知道可能會有這一天;
知道他們會自己坐在角落裡不需要父母的陪伴;
也知道他們會把自己的小秘密寫在日記本裡不再和家人分享;
但當這一切來臨的時候還是會因為這句簡單的稱呼的變化而"破防"。
即使因為孩子小的時候淘氣而生氣,也會因為孩子惹了麻煩事而惱火,可是所有對孩子成長的期待都會在孩子們漸行漸遠的路上轉變成了一種未知的恐慌,而當這一切事情都來臨的時候父母的心就會變得非常沉重而又複雜。
	
★“爸爸媽媽”變成“爸媽”,其實也是父母心中的落寞
在孩子三歲的時候父母們會送他們到幼兒園,孩子們會在幼兒園門口拼命的勾住父母的脖子不肯松手。
	
當孩子上了一年級的時候他們隻會和朋友高高興興的挽手前進,也不會回頭再看一眼。
後來上了初中一周回家一次,給父母說的最多的話就是要完錢轉身就奔入學習的“戰場";
再後來上了高中,他們也會遇到人生中第一次喜歡的異性并且逐漸出現了青春期和叛逆期;
而當他們進入了大學的校園就變成了半年回來一次,父母們的思念也就轉變成了對于孩子音訊的期待,可往往等來的隻是孩子們忙碌的工作和極少的信息。
過去親子溫存和甜言蜜語,都化作了日後孩子進入社會的忙碌以及父母獨守空房的思念。
	
當孩子進入大學大門的那一刻,孩子的父母不知不覺已經将近半百。
”人生不過短短數十載,百年匆匆而葉落無聲“。
孩子們就在人生成長的路上丢下父母漸行漸遠,而父母也隻能在他們的背後默默注視、默默支持,這就是父母。
	
這種變化開始的時候母親也會盡可能的給他們安全感,所有的脆弱都隻是隐藏在了堅強的背後。
而又在這種背後之前想盡辦法給予孩子快樂,而她們也會珍惜和孩子相伴的時間,陪他們度過一個快樂的童年。
母親一句一句的叮囑以及唠叨都隻是希望孩子能夠變得更好,雖然這種成長是不可逆的,可母親對孩子更多的還是愛,以及給他們未來美好的祝福。
你家孩子是幾歲改口從“媽媽”變成“媽”“爸爸”變成“爸”的嗎?還記得你當時的心理反應嗎?
(圖片源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