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newbalance侵權事件

newbalance侵權事件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4 15:21:01

文/中細軟知識産權,賈珂

之前還曾狀告All Star抄襲其注冊商标權的New Balance,近來也攤上官司了。之前,一家擁有“新百倫”中文商标的企業向廣州中院提起侵權訴訟,稱 New Balance 自 2006 年開始使用“新百倫”一名進行宣傳營銷的行為構成侵權,法院支持原告,并責令其賠償 9800 萬元。New Balance在此商标侵權糾紛中遭遇滑鐵盧後,再次上訴,日前在圍繞“紐百倫”與“新巴倫”商标進行的權屬之争中再度失利。

newbalance侵權事件(NewBalance不NB中文商标判賠近億後再度折戟沉沙)1

案件回放:

1994年,周某倫向國家工商管理總局商标局申請注冊“百倫”商标,并于1996年獲得通過,直至2004年,因業務發展需要,周某倫繼續申請商标“新百倫”,注冊類别為鞋履和服裝産品,同樣順利獲得通過。

事實上,在“新百倫”被注冊之前,New Balance公司已經在中國市場使用該中文名,但并未注冊為中文商标,2004年,眼看名字被别人收入囊中,在商标注冊上慢半拍的New Balance再也坐不住了。2007年底,它向商标局提出異議,認為廣東企業的“新百倫”商标涉嫌抄襲和模仿,并要求駁回對方的商标申請。不過,最後法院以New Balance的中文意譯為“新平衡”為由,裁定異議不成立。這個擁有百年曆史,被譽為“慢跑鞋之王”的美國知名運動品牌在中國吃了閉門羹。

但此後,New Balance不僅沒有放棄“新百倫”的中文名,還在各類宣傳以及網店中使用該名稱。随後幾年,作為全球四大跑鞋品牌之一,New Balance在中國運動鞋消費市場上快速火了起來。提起“新百倫”,人們隻會想到這個古老的美國運動品牌,而非那家擁有此商标的廣東企業。

2013年,周某倫以侵犯商标權、占用其發展空間為由,将品牌旗下的中國分公司訴至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上訴初期,美國品牌僅被要求賠償1500萬元。不過,這家廣東企業的老闆沒想到,兩年之後,他從New Balance手中拿到9800萬元。原因在于,法院認為該美國品牌在知悉商标已被注冊的情況下,依然堅持使用“新百倫”。更重要的是,從法院得到的被告财務證據來看,New Balance在侵權期間的經營獲利高達近2億元人民币。因此,New Balance為它在中國市場所犯下的失誤付出了沉重代價。

小知有話說:

New Balance作為一家誕生于1906年的運動大牌,其曆史性地位及品牌知名度是無可置疑的,但它犯錯誤的根源是,在中國推廣産品的時忽略了對中文商标的重視,并沒有及時将它在中國市場上使用的中文譯名“新百倫”注冊為商标,于是申請異議時被商評委以“New Balance”應譯為“新平衡”為由予以駁回,導緻了後來的一系列問題。

newbalance侵權事件(NewBalance不NB中文商标判賠近億後再度折戟沉沙)2

這不是New Balance第一次在這種事件上栽跟頭了。中細軟專家查閱資料發現, “新百倫”并非New Balance使用的首個中文名稱,它早在1990年代初便進入了中國市場。但在當時,該品牌的中國市場業務并非直營,而是交給本土的一個獨家代理商經營。為了迅速打開中國市場,“紐巴倫”成了當時的品牌中文名。

起初,“紐巴倫”在中國進展順利,但看跑鞋産品在國内市場的形勢漸好,代理廠商為了加快賺錢,私自決定擴大産量并降低價格。如此一來,New Balance在國内的品牌形象急速下跌,産品質量也遭到威脅。一怒之下,美國總部立刻将代理權收回,并決定短暫離開中國市場。

2003年,當New Balance欲以直營的形式重回中國市場時,發現“紐巴倫”商标已經被原代理商搶注。于是,公司把“紐巴倫”改為“新百倫”,在英文意譯的基礎上也寓意品牌的新生。

可惜吃過苦頭的New Balance沒有因此變得聰明,使用“新百倫”新名稱的New Balance并沒有把它注冊為中文商标,于是就發生了上文中的侵權事件,成就巨額營收的“新百倫”又沒了。随着“新百倫”的喪失,與“新巴倫”商标構成近似的“新百倫”,以及之前已經喪失的“紐巴倫”商标上訴失敗當然也就不足為奇了。

專家表示,New Balance案至少帶給我們三點啟示。首先,企業在海外推廣産品時,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提早把品牌名稱及品牌在該國的譯名(尤其是英文名稱)注冊為商标;其次,New Balance在第二次進軍中國市場,發現“紐巴倫”被搶注,不是與之死磕,而是選擇了一個新譯名“新巴倫”,借此再次順利打開中國市場,這是一個巧妙而明智的選擇,我們在把品牌推向國際,但遇到譯名被注冊時,不妨采用這種方式;最後,在得知“新巴倫”被注冊的情況下,New Balance仍然進行推廣,就屬于明知故犯的侵權行為,最終所獲得利潤近半判給他人,付出了沉重代價,因此這種做法萬萬不可取,不可抱有僥幸心理。

中細軟集團,14年的知識産權代理經驗,商标代理量連年領先,有任何知産問題,就來中細軟!

------------------------------------------------

【關注中細軟,你想要的,這裡都有】

gbicom (←長按複制)

關注我,有更多想看沒看到的精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