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彙點訊 作為“包郵區”的一員,江蘇人可以盡情享受“買買買”的快樂。而近期,關于快遞的一系列問題引發關注:快遞似乎有點“卡”?快遞包裹在運輸過程中是否安全?4月8日晚,新華日報·交彙點記者來到中通快遞南京轉運中心尋找答案。
晚上9點,通往中通快遞南京轉運中心的湯魏路路口,七八輛物流轉運車正在排隊緩慢通行。該轉運中心将防疫卡口設置在這裡,經過的每一個貨車司機都要下車接受查驗。
從滁州網點來送攬收快件的司機朱玉超,每天都要往返南京和滁州,他是該轉運中心南京車隊的一名司機。下車後他随即打開了健康碼、行程碼和48小時内的核酸檢測報告,交給卡點工作人員查驗,同時,在登記表上登記了自己的相關信息。朱玉超告訴記者,越是疫情防控嚴格的時候,他越能體會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我們多跑跑,老百姓就能少出門,減少感染的風險。”
對于外省遠道而來的司機來說,多了一道做抗原的查驗流程。在卡口的桌上,放着很多抗原檢測試劑盒。當來自河南漯河的物流轉運車司機萬軍建下車接受檢查時,工作人員立即打開了一盒試劑。測試後,一分鐘左右,結果便出來了。萬軍建湊上去仔細看,“一道杠”,他疲憊的臉上露出笑容。在等待結果的時間裡,他配合工作人員完成了健康碼、行程碼、核酸檢測報告的查驗。記者看到桌上有兩個測試完還沒來及丢棄的試劑盒,上面都是“一道杠”,工作人員說:“還沒遇到過兩道杠的。”
嚴格的檢查程序讓貨車司機的路上時間被大幅延長。對萬軍建來說,從河南漯河到南京,原本8小時的路程,現在被拉長到14個小時。“我今天五點就出發了,在上高速的卡口排隊做抗原,花了兩小時。高速上遇到堵車速度變慢,下高速又排隊一小時。以前,天黑前就能到,現在9點多才能到公司。”
物流司機到達轉運中心卸貨完畢後,他們的個人活動範圍也被嚴格控制。中通快遞南京分公司公共事務部經理申瑞說,司機卸貨完成後隻能在規定的區域休息,等待新的運輸任務,不允許出園區。保持兩點一線,避免與外界接觸,也避免感染的風險。
外地進港的快件包裹是怎麼消殺的?記者跟随萬建軍的物流車來到轉運中心的卸貨口。該轉運中心面積約10萬平方米,每天最多可處理200萬票快件,是中通快遞全國21個一級轉運中心之一。整個轉運中心分“出港”和“進港”兩部分。“出港”即南京及周邊寄出的快件,發往全國各地。“進港”則是從全國各地發往南京和附近地區的快件。
在“進港”快件的卸貨口,一條條傳輸帶直通物流車車廂内部,将大件包裹和小件中轉包“接”出來。緊接着,一個霧化消毒水的噴射裝置在等待着它們,包裹依次通過消毒水的“沐浴”後,才進入分揀流水線。大件包裹就在這裡完成分揀,而小件包裹,在二樓拆包後還将再次經過一道消毒水“沐浴”的關卡。申瑞說,經此兩番“洗禮”,可保證大件小件包裹都能全部消殺。此外,每一個包裹在末端網點還要再經曆一次消殺。
在快遞包裹運輸的每一個環節中,快遞企業還會進行環境消殺。中通快遞轉運中心大門口,有一個巨大的門型鐵架裝置,隻要有車輛經過,便會噴射出大量消毒噴霧。這是每一輛車的必經之路,可對其外部進行消殺。江蘇中通快遞安全監察負責人楊南介紹說,中通每日早晚兩次對轉運中心操作場地、辦公樓、宿舍、食堂等區域進行整體消毒。
在工作人員的安全管控方面,除了對進入園區的駕駛員實行閉環管理以外,還對日常工作人員提出非常具體的操作要求。“上崗時要佩戴好醫用外科口罩和一次性手套,從嚴落實‘戴口罩’‘勤洗手’‘測體溫’‘不聚集’‘一米線’等基本健康防護措施。每日監測自己的健康狀況,接種新冠疫苗,定期開展核酸檢測。”楊南說,“快遞員外出攬件返回後,要對車輛進行消毒,進入室内前對外露衣物及物品噴灑酒精消毒,規範脫下口罩和手套,将廢棄口罩和手套丢棄至專門回收箱,使用洗手液洗手。外出送件的快遞員,要求做好個人防護,盡量實行無接觸配送,盡可能減少與消費者間的接觸,保障安全。”
對于快遞的暢通和時效問題,楊南告訴記者:“中通在全國的99個轉運中心都沒有停運,包括上海的。隻是,由于各地的管控政策不同,有個别地區物流車進不去,或者運輸時效相對延長。”
受疫情影響,快遞業務量比去年同期大大減少。申瑞說,從整個江蘇地區來看,中通每天的出港件比去年同期減少200萬件,進港件比去年同期減少500萬—600萬件。總的來看,業務量下降了30%—40%。
據江蘇省郵政管理局統計,随着各地管控措施的升級,全省郵政快遞業務量出現大幅下滑,目前日均郵件快件收寄量約1200萬件、投遞量約1000萬件,疫情前全省日均收寄量約3000萬件、投遞量約2800萬件,總量下滑約62%。業内人士呼籲,快遞業是保供應、保民生的重要一環,部分地區對貨運車輛采取層層加碼、一刀切的管控措施,導緻貨運受阻、物流不暢通,社會各方應高度重視。
新華日報·交彙點記者 劉霞/文 張琦/視頻、攝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