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為什麼優秀的孩子更容易抑郁

為什麼優秀的孩子更容易抑郁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7 14:52:45

圖 / Aysha Tengiz 文 / (簡單心理·認證咨詢師)丁潔薇 來到心理咨詢室和精神科門診的很多家長想不明白,為什麼孩子抑郁了?爸爸媽媽常常說一些類似的話:我不逼他的呀,我們真的對他沒有要求呀,我們家裡很民主的,都是和孩子商量的,我們都是征求孩子意見的,都是他自己選擇的啊…… 既然如此,為什麼孩子會崩潰大哭,會不想去學校,會覺得活着那麼累、那麼辛苦呢? 在這些孩子内心世界中,他們多半覺得自己無比糟糕,父母對自己沒有要求,自己竟然還那麼難受,太沒用了;他們對自己沒有要求,但是自己無論做什麼,好像他們都不滿意,自己總是令他們失望,看到他們焦慮地皺着眉,自己很想努力讓他們開心,但是真的無力完成,他們越是讓自己别完成了,自己越是感到很内疚很抱歉。 一個孩子表現出自我評價低,自責,無力,因為做什麼都無用,做什麼都做不好,以至于也沒有興趣沒有動力再去做的時候,他們的确會陷入抑郁中。 這些是如何發生的呢?不管你是焦慮的爸爸媽媽,還是抑郁的孩子,也許你們都會對如下的場景感到很熟悉。 場景 孩子:我今天不去健身了,有點累。 家長:怎麼又不去了啊,辦了健身卡就是為了讓你增強體質,你身體素質太差了,多鍛煉鍛煉才會好啊。 孩子:可是我今天沒力氣啊…… 家長:動了才有力氣啊,你看XX家的XXX,每天都去的,身體多好 孩子:他是他,我是我啊! 家長:所以你要鍛煉身體,像他一樣啊。再說年卡不去多浪費啊,當初不是問過你的嗎,你說會去我才為你辦的啊。 孩子:我沒說要天天去啊,你怎麼不自己去啊…… 家長:你不去我去有什麼意思啊,就是為你辦的啊! 孩子:我又沒要你為我辦卡,你自己辦的卡你去! 家長:那我燒的飯也我吃,你也别吃了! 面對比自己更像孩子一樣撒氣的家長,孩子語塞,無力地一聲歎息,沒辦法再說下去。 這聲歎息,在家長眼裡又會被解讀成對自己的不屑。一轉身,一方家長向另一方家長訴苦: 孩子脾氣差,沒良心,不知感恩,不知父母付出心血都是為自己好,以後這種态度,到社會上怎麼跟人相處,哪個單位會要他…… 隻有在家裡才由着他想幹嘛幹嘛,這樣做事沒有恒心,辦了健身卡也沒去幾次,這種習慣帶到學習和工作上,怎麼可能做的好事情…… 另一方則歎氣搖頭,此路不通,再尋一條路,總要找個辦法讓孩子身體健康、性格好一點,做事有毅力一點,這些方面是基本的吧,做的效果不強求。于是爸爸和媽媽一個天天橫眉冷對,一個天天愁眉苦臉。 這些話,孩子在背後都聽得到,孩子也在自責:是啊,父母是沒逼自己鍛煉,也由着自己了,但是心裡感受很糟糕,自己也真的認為自己做錯了,将來也做不好事情,也辜負了父母,他們年紀也漸漸大了,放棄自己的工作事業,為了照顧自己也犧牲了很多,身體也變差了……孩子也在擔心父母。

為什麼優秀的孩子更容易抑郁(到底為什麼抑郁了)1

分析 在這個家庭中,孩子表達了休息的需要,他說自己很累。但是爸爸媽媽似乎并不認真對待他的需要,他們雖然沒有堅持要求孩子去運動,但是他們非常堅持的表達了,運動是應該的,不運動是不好的。 當父母的期待被如此堅定的表達出來時,那麼不管最終這個期待有沒有實施,這都是對孩子的要求。 而且生活中類似的期待無所不在:要不要吃蔬菜,是不是要準時睡覺,什麼時候要洗澡,什麼時候可以看電視或者打遊戲?每當孩子有自己的需求時,父母總是會以一些過來人的經驗,提供一些無比“正确”的解決辦法,期待孩子執行,這些事情往往還會和未來的某個發展需求挂鈎,比如身體健康,視力好,作息習慣好,沒有不良嗜好等等,當孩子不能滿足這個期待時,父母會流露出一些失望甚至責備,也會有一些擔憂未來可能發生的與自己期待的相反的結果,比如孩子真的身體不好,習慣不好,睡眠不足,長不高,太胖,脾氣不好,嘴不甜,人際相處不好,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對象,怎麼辦…… 這樣的期待太多,幾乎24小時包圍着孩子,他做的每一件事情,幾乎都有一個爸爸媽媽認為應該的解決方案,他自己的方案,總是會被爸爸媽媽看成不妥當的。 孩子一開始總是非常善意又體諒父母的,當學業壓力不那麼重的時候,他們願意為了實現父母的期待,去努力完成一些事情,哪怕有時候違背自己的需求,隻要能讓父母高興,又可以避免争執,有時候按照他們說的去做,反而簡單些。

為什麼優秀的孩子更容易抑郁(到底為什麼抑郁了)2

是的,有時候所謂的“民主”征求意見,不過是父母提供了選項a和選項b,請孩子選擇一個。但孩子自己提出的選項c,基本上不會進入父母視野範圍。要和父母去争取選項c的權利,太累,争了還要被他們說,算了算了,還是在不喜歡的a和b中選一個簡單些,哪怕不開心,起碼避免了麻煩。 這些令自己不開心但可以令父母開心的事情,在有力氣的時候做了也就做了,但是當孩子的學業壓力變得繁重,當他們已經在學校裡累了一天,當他們的确沒剩下多少力氣的時候,就變得很難。 這時候有些父母又會認為孩子偷懶了,為什麼以前你可以做到的,現在做不到了?你現在的态度怎麼和以前不一樣了? 我所見到的,坐咨詢室裡的大部分孩子,真的都是非常非常善良的,如果不是因為他們如此善良,為了照顧滿足父母的期待,硬撐着繼續去做一些自己其實早就已經不想做的事情,他們可能不至于抑郁到來求助。硬撐,真的非常非常消耗,所以他們止不住的想哭,崩潰,甚至開始自問,人為什麼要活着呢,或者有什麼意義呢,這就不奇怪了。當他們整天像被控制的提線木偶一樣,表演着父母心中的劇本時,他們是沒有生命力的。 更雪上加霜的是,有一些家長,看到孩子抑郁的時候,也沒有能力覺察到自己的問題。他們也被自己的緊張焦慮所困住,感到更加煩躁,對孩子的脾氣也會變差,甚至誤會孩子是無病呻吟、是在裝,他們無法理解,自己每天好吃好喝供着孩子,對他學習成績也沒有要求,他有什麼可抑郁的。 他們越擔心孩子抑郁,他們可能越急着想讓孩子不抑郁,所以他們非常主動地開導(說教),讓孩子自我調節,讓孩子去運動,讓孩子出門社交,讓孩子聽輕快的音樂,在孩子希望縮在陰暗的角落裡發呆的時候,他們強行拉開窗簾打開燈,他們要把光線引進房間,在孩子想要安靜的一個人呆着的時候,他們刻意地要去找孩子交談開解,要去灌輸人生的積極意義。 天哪,這些在一般情況下似乎無比正确的積極人生态度,被粗暴的施加在一個抑郁者的身上,無異于對一個本來已經失眠的沒辦法好好休息的人,在他耳邊敲鑼打鼓不讓他睡覺,甚至是對一個躺在床上垂危的病人,把他翻來覆去的折騰搶救,插上各種急救管道,毫無章法的瘋狂電擊,最後的結果,不是把這個人救活,而是會讓他死得更快。

為什麼優秀的孩子更容易抑郁(到底為什麼抑郁了)3

孩子的自救 這些描述看起來很誇張,但是在很多家庭裡,這樣的劇本天天上演,無時無刻不在發生。 當然并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抑郁,有一些抗打擊能力強的孩子,他們抗下來了,但他們付出的代價是很昂貴和沉重的。 生命有求生的本能,為了讓自己可以硬撐下去,他們會發展出一些功能來保護自己,比如,有一個功能叫做“隔離”。這個功能可以讓孩子把辛苦的體驗隔絕到自己的意識範圍之外,好像察覺不到,這樣,他就可以變成一台沒有感受的機器,這樣就可以運作得比較有效率,而且這樣的孩子很可能在他們的學業和成年早期的事業表現上都比較出色。 也有一些孩子,他們可能隔離的狠一點,他們把自己關起來了,好像一個蜷縮起來的繭,外面包着厚厚的殼,為了讓你沒有辦法再傷害到他。所以,你看到的他,縮在那裡不動,好像“死”了一樣。

為什麼優秀的孩子更容易抑郁(到底為什麼抑郁了)4

隔離的代價是令人心酸的。時間越久,父母可能越會覺得,孩子怎麼和自己不親,孩子也不願意來看望自己,孩子很冷漠,不太關心自己。是的,因為這個功能沒有那麼靈活,隔離不僅僅隔絕掉了一些辛苦的體驗,也同時會隔絕掉一些愛和親密的體驗。 很多這樣長大的孩子,在成年以後不願意回家,想到回家就很累,家對他們來說好像不是一個可以停靠和休息的港灣,而是一個負擔,他們可能懼怕面對老父老母那操心的目光,小心翼翼的問候,因為懼怕,所以回避。 當有一天他們想發展自己的親密關系的時候,他們也會發現自己無法走近别人,或者無法讓别人走近自己。因為他們小時候可能就不太會處理和父母的沖突,他們應對的方式要麼是忍耐勉強自己,要麼是回避走掉,所以這也給他們長期的職業發展帶來一些麻煩,因為他們也不擅長處理人際關系,常常覺得自己很委屈很累。這些可能都是促使他們走進咨詢室尋求幫助的動機。 心理咨詢中 在咨詢中,心理咨詢師實際上是在扮演父母的角色,讓來訪者重新體驗一段新的和父母關系。比如,當來訪者表達累的時候,咨詢師會嘗試接納和允許這部分,也可能會找機會讨論這部分,可能會和來訪者一起探索解決辦法,使得來訪者體驗并學會建立一些新的應對模式。 注意,是先體驗,然後才能學會。所以咨詢師不會像老師那樣上課,單純的教知識和方法,而是讓來訪者自己操作,從旁協助。這樣,來訪者才會有體驗感,才會建立起屬于自己的新模式,而不是硬搬一套咨詢師的模式。 咨詢師:看你的樣子挺累的。 來訪者:我今天不太想說話。 咨詢師:嗯(也許咨詢師會在之後一直保持沉默,直到來訪者下一次開口)。 來訪者:其實我今天覺得很郁悶,明明不是我的問題,領導都不問清楚,就在會上批評我……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咨詢師:嗯,你有什麼想法嗎? 來訪者:我覺得…… 咨詢師:接下來你會怎麼做呢? 來訪者:我會…… 咨詢師:為什麼你想這樣做呢? 來訪者:因為…… 咨詢師:也許你可以試試看你剛才說的辦法? 來訪者:可是我有點擔心做不好。 咨詢師:如果遇到了困難,我們可以接着讨論。 來訪者:好的。 在這個場景中,咨詢師是一個平穩的狀态,就好像一個大容器,可以承接住來訪者的累、郁悶、問題,咨詢師隻是接住它們,而不是直接幫來訪者處理它們。咨詢師安靜、耐心的等待,會讓來訪者感到安全,不受威脅,沒有那麼大的壓力,于是他也會漸漸平靜和放松下來,這時候,一些在緊張狀态下被隔離掉的東西,會慢慢浮現出來。 這些浮現出來的東西,往往是一層一層積壓了很久的東西,這些繭非常厚也非常硬,内心是非常柔軟和脆弱的。咨詢師會從最接近當下的表層開始,一點點觸及到内核最被保護起來的部分,讓他可以慢慢舒展開來,慢慢破繭而出。

為什麼優秀的孩子更容易抑郁(到底為什麼抑郁了)5

處理這一層層厚厚的繭,是需要很長時間和耐心的,需要咨詢師很穩定的涵容,動是簡單的,可一不小心動過頭,就是傷害;要靜下來不動,是非常難的,甚至咨詢師自己都是不可能做得到的。因為面對來訪者的無力的求助,焦慮,催促你給我個解決方法啊! 咨詢師很容易也會被激起焦慮,也會有壓力,所以難免會被推動的。不過咨詢師能夠守住自己的邊界,不亂動。 就如同我在這裡寫文章,我為什麼寫,因為我感受到咨詢中的壓力,有壓力,但我不能在咨詢中直接傾瀉到來訪者頭上去,那樣我就又成了他的父母,所以我轉移到寫文章,在這裡傾瀉。 其實在咨詢裡,咨詢師做得最多的就是涵容,有時候會有一點解釋,真正解決問題的,理清思路的,都是來訪者自己。咨詢師隻是提供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在這樣的條件下,來訪者才能不成為被操控的木偶,才能發展出真正屬于自己的能力。

為什麼優秀的孩子更容易抑郁(到底為什麼抑郁了)6

生活中 而在生活中,家長往往太着急要幫孩子在第一時間解決“累”的問題,使盡了招數,而孩子依然覺得父母不懂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自己可能會對“孩子的累”感到害怕和不願意接受,所以父母急着要消除“孩子的累”,“孩子的累”成了父母的難題,于是他們在解決自己的難題。 因此,實際上他們的關注點不自覺地成了解決自己的需要,而不是真正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出發去理解孩子的需要。當孩子的表達得不到承接和安撫,而隻是換來父母的指責、失望、憤怒和讓他們難以承受的擔憂的目光時,孩子自然也就越來越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緒了。父母在亂動,控制着孩子在亂舞,其實彼此之間都是極為難受的。 一個成年的來訪者在咨詢室中說,雖然對當前的工作感到不舒服不滿意,可是一想到辭職回家要對着老父老母那兩雙焦慮的眼睛,算了,還是在公司裡輕松一點。她說:從小到大,我最怕的就是我爸媽對我說他們對我沒有要求,事實上這讓我覺得我永遠沒辦法滿足他們的要求,在我眼裡沒有要求=無時無刻都在要求。 雖然哭對我來說是釋放壓力,但是我敏感的察覺到如果我在他們面前哭,對他們來講是增加了他們的壓力,我害怕他們焦慮的樣子,所以我強制自己不哭。我也不能躺着休息,因為這對我來講雖然是休息,但是對他們來講,好像他們覺得我已經快要死了,他們又在旁邊愁眉苦臉唠唠叨叨,我隻好把自己“激活”,讓他們看到我似乎還好的樣子。算了,這樣更累,所以我不想辭職。

為什麼優秀的孩子更容易抑郁(到底為什麼抑郁了)7

同理,沒有成年的孩子,他們可能無法那麼清晰的表達他們自己的感受,但是他們表現出來的症狀是類似的,他們無力應對學習,因為每天都非常累,可是父母在家裡焦慮的樣子,也讓他們沒辦法休學,因為要天天面對父母,太痛苦。所以他們被卡死在休學和不休學的糾結中來咨詢。 有無數的成年和未成年的來訪者,他們都要求我,不要把他們的真實想法,他們的病情告訴他們父母,他們也不敢自己告訴父母,甯可自己承擔這些困難無力,也不願意讓父母操心,父母的瞎操心會讓他們更難痊愈。 父母的自救 那麼,怎麼能讓父母不瞎操心,不亂動呢?這是在做青少年咨詢中遇到的最大難題。事實上,來咨詢的孩子,本身隻是父母病态的症狀的表達,一些父母自己不願意承受的羞恥、無力、對未來的無法掌控、恐懼等等,通過家庭互動,由家庭中最弱小的一方表現出來。 因此,在做孩子的咨詢的同時,其實是非常需要家長一起介入做家庭治療的。而且,家長如果自己本身的成長經曆是一段糟糕的體驗,家長本身可能也很難發展出成熟的心理水平,這時候也非常建議家長自身通過個體單獨咨詢,先解決自己的問題,然後再去幫助孩子。坐飛機的時候,大家一定都聽乘務員說過,需要自己戴好氧氣面罩,再去幫孩子戴。如果家長自身是一個病人,去救另一個病人,可能最終會導緻兩個人都變得更糟糕。 很多家長自身是帶着自己童年期沒有被滿足的願望來照顧下一代的,或者,是帶着不要讓孩子重複我自己經曆過的苦難的想法,來幫助下一代避開自己曾經遭遇過的各種挫折。然而,環境在變,人也在變,當年的你的願望,不一定是孩子的願望,滿足了你,可能無法滿足孩子。當年你的挫折,在今天的環境下對孩子不一定是挫折,你如何知道你引導孩子走的看似安全的路,下面會不會隐藏着你沒有經曆過的更大的挫折呢? 如果把孩子看作風筝,做父母的總是希望孩子高飛的。但如果擔心風筝脫線不受自己控制,害怕風筝飛得不好,于是把線拉得太緊,那麼風筝自然是飛不起來的。一個飛不起來的風筝,即便是被牢牢拽在手心裡,時間久了你也會嫌棄埋怨它怎麼飛不起來吧。要有膽量把風筝線放出去,不怕脫線,是父母的事情。有些孩子實在忍受不了自己被拖着,或者幹脆癱在地上,或者自斷風筝線,這也不是父母想要的結果吧。 成長後的關系狀态 咨詢師不動,也不引路。咨詢師隻是風筝下的磐石,穩定的在那裡,不用替風筝飛,也不用緊緊抓着風筝,因為磐石足夠大,足夠穩,不會被風筝飛舞地掀起來,也不會跑掉,這樣,風筝可以很安心很自由的飛。咨詢師抱有一個信念,就是相信來訪者自己是有力量的,這個風筝最終是可以飛起來的。 咨詢師知道來訪者會受傷受挫,但是咨詢師也相信,來訪者可以自己找到辦法克服挫折,來訪者也有自我修複的能力,咨詢師也願意在來訪者求助的時候,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接納,但依然不會代勞,而是把足夠的空間留給來訪者自己。 也是基于咨詢師的全然的信任,來訪者逐漸從咨詢師那裡體驗到,自己是好的,自己是正确的,自己是有價值的,自己也是有力量的,這會幫助來訪者慢慢建立起一個相信自己的内核,讓他更有能力去承受未來可能發生的不确定性,而不再需要像父母那樣,希望把一切都預設準備好,掌控拿捏在自己手心裡。這也就是爸爸媽媽的角色,提供穩定而堅強的後盾。 當孩子長大之後,與父母的關系的體驗,也會被他們帶入自己的親密關系中,就好像《孔雀東南飛》裡的描述,“君如磐石,妾如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兩個相愛的人,彼此是獨立的個體,一個堅韌靈活,一個紮實穩固。這兩個角色可能應着環境的需要而相互轉換改變,時而你做磐石我做蒲葦,時而我做磐石你做蒲葦,但他們不會同時變成兩跟糾纏不清漂漂蕩蕩的風筝線,也不會變成兩塊又臭又硬誰也不讓誰的大石頭。 各自獨立而又能相互依靠,這是自由的狀态。 丁潔薇 ✑ 撰文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文章來源:簡單心理)

為什麼優秀的孩子更容易抑郁(到底為什麼抑郁了)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