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前,圖書館自習室内,我透過冒着寒氣,結滿霜花的落地窗看着,外面灰藍色天空下,一對穿紅色羽絨服的母女。她倆在我眼前,頂着風越走越遠;倆人剛剛的對話,卻一直留在我心裡。
"喜歡今天的故事嗎?"媽媽一邊收拾書包,一邊低聲問。小女孩臉看向别處,悄悄嘟囔:"我沒覺得特别有意思。"媽媽用力提起書包,輕輕放在小女孩肩上說:"你得好好向富蘭克林爺爺學習。"小女孩仰起頭,看着媽媽問:"學習他打雷時候放風筝麼?"
富蘭克林發明避雷針,這件事情曆史上确有其事,但打雷時去放風筝,這件事如果是真事,那就隻能說明:富蘭克林本人不導電。說實在話,這個故事肯定有哪不對,可我不知道為什麼。
晚上我回到家,像往常那樣學習《古典超級個體》這門課時,自己做夢也沒有想到,白天我沒有得到的答案,居然像隻瞎眼的兔子,一頭撞到槍口上。古典老師說:"知識在通過故事的傳播過程中,會不斷地扭曲變形,所以當讀到一個重要的知識點時,必須追根溯源,不可盲目相信。"
我覺得故事,特别是名人傳說,主要還是為顯示,主人公不平凡的一生。咱們這種小人物,聽聽故事就好,沒必要非得死摳知識點。誰知道,古典老師舉接下去舉的例子,讓我臉色慘白,大叫一聲。
一萬小時定律,你聽說過嗎?主要内容是:普通人想成為專家,需要練習一萬小時。這個定律聽完,特别讓人熱血沸騰:努力差不多十年,咱們就都能成為專家。我要告訴你,這個觀點的源頭來自: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伯特西蒙,他在1973年,和威廉蔡斯共同發表的論文,他們發現象棋大師與新手之間,存在着5-10萬個棋局組塊,這大概需要十年時間的積累。
知識在通過故事的傳播過程中,會不斷地扭曲變形,所以當讀到一個重要的知識點時,必須追根溯源,不可盲目相信。"
也許你會說,故事傳播的知識,大體上總是沒錯,跟着做也沒什麼危險啊?我以前也是這麼想問題,直到自己看見:當股市崩盤,金融機構抛售股票時,聽信巴菲特故事的股民,不停地拿錢填坑;當路上遇到大夥流氓,所有人都躲得遠遠的時候,聽信正義必勝的少年,他雙手攥空拳,挺身而出……
冷戰時期,有個蘇聯科學家,他聽說富蘭克林的故事後,在雷雨天放飛一隻風筝,老天爺很感動,直接就給他劈死。多年以後,人們才從曆史資料中,還原富蘭克林,風筝實驗的真相:富蘭克林把風筝線分成兩段,一段鍊接在收集電荷專用的萊頓瓶裡,另一段拴在間平房的屋頂,他本人連平房裡都不願意呆,早躲到一個絕對安全的地方去了。
知識在通過故事的傳播過程中,會不斷地扭曲變形,所以當讀到一個重要的知識點時,必須追根溯源,不可盲目相信。"
今天的故事寫到這兒,估計有人會站起來,用手戳着我的鼻子,噴着唾沫星子罵:"你說這個有什麼用,網上文章全是故事,都知道是瞎編,追根溯源,哪有那麼多時間!"我覺得這麼說的讀者,應該是不知道知識的構成。
知識的構成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叫做"知識源頭",它們大部分存在于科學家的腦子裡,很多還隻是想法,少部分發表在國際性專業期刊上,這些知識有個共同特點:正常人聽不太懂。第二類叫做"解讀性知識",它們主要出現在,這個專家本人新出的科普書籍中,也有很多出現在認證專業領域的公衆号裡,我讀這些時,常常能感到受益匪淺。
第三類比較尴尬,就是我這種根據,自己學習後,總結知識點寫成的故事。優點是添加個人心得後,知識點能夠讓更多人接受;缺點卻是:核心知識點會發生扭曲。第四種,咱們誇它,說它就是個垃圾。這類文章,通常會起個驚悚标題,說些隻言片語,好像很有道理,仔細想想是些什麼東西!
綜上所述,我提出個建議供大家參考:咱們要是真想學點知識,最好還是能跟着專業人士好好學,實在不行也要多看這方面的書,如果有哪些訂閱号,總是說話不負責任,咱們也别客氣,直接取消關注!
知識在通過故事的傳播過程中,會不斷地扭曲變形,所以當讀到一個重要的知識點時,必須追根溯源,不可盲目相信。"
參考資料:“得到”APP:《超級個體》丨區分一二三四手知識,找到知識的源頭21-2
特别感謝:1、責任編輯:Miss Chen
2、發小好友:李檸檬
3、豆瓣好友:三隻螞蟻,烏央,故水流香
4、新認識的小夥伴:蛋糕小鶴
5、如果你能看到這兒,說明這篇文章還有點意思,在留言區說說想法吧,沒準下周就有你的名字
最後的話我叫“晨曦英雄”是一個努力學習,認真分享知識的頭條号作者。更多精彩内容,請關注:“晨曦英雄說”,我們不見不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