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附在礁石上的貝類要怎樣做好吃

附在礁石上的貝類要怎樣做好吃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6 14:39:53

新京報訊(記者 歐陽曉娟)假期到來,一些人對海鮮是躍躍欲試,不過其中可能暗藏健康風險。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發布的食用貝類的風險提示指出,每年4-6月,污染嚴重的沿海地區可能發生赤潮,造成貝類産生毒素,食用後會引發中毒。對于貝類,消費者要盡量去正規市場購買,食用前要去除消化腺等内髒,每次食用不宜過多。

附在礁石上的貝類要怎樣做好吃(假期想吃海鮮了)1

該提示指出,沿海貝類因赤潮蓄積毒性,食用後發生過消費者中毒事件。近幾年發現的高危貝類主要是贻貝(又叫海虹、淡菜等),其次是牡蛎、扇貝、蛤蜊等濾食性貝類。

導緻中毒症狀的是貝類毒素,包括腹瀉性貝類毒素(DSP)、麻痹性貝類毒素(PSP)、神經性貝類毒素(NSP)和記憶缺失性貝類毒素(ASP)。造成我國沿海地區食用有毒貝類中毒的,以腹瀉性、麻痹性貝類毒素為主。其中,腹瀉性貝類毒素中毒的主要症狀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麻痹性貝類毒素中毒的主要症狀為口唇刺痛和麻痹,并擴散至面部、脖子、肢端,伴有頭痛、暈眩、嘔吐、腹痛、腹瀉等,嚴重者會停止呼吸、窒息死亡;神經性貝類毒素中毒的主要症狀為肌關節無力、冷熱感覺颠倒、說話吞吐困難等;記憶缺失性貝類毒素中毒的主要症狀是頭暈、眼花、短期記憶功能喪失。

需要警惕的是,貝類毒素引發的中毒,目前均無特效治療藥物。而且貝類毒素不會使貝體發生肉眼可見的變化,無法通過顔色、氣味等判斷是否有毒。煎炒、水煮等常用烹饪方法也不能完全破壞貝類毒素。

為了避免中毒風險,消費者要把好購物關,購買貝類盡量去正規的超市或市場,避免購買來自赤潮地區的貝類;不要在赤潮預警期間“趕海”打撈或采食海産品,也不要在排水口(如電廠冷凝水、生活污水)附近海域采集、捕撈海産品。另外,還要科學食用。食用時要去除消化腺等内髒,每次食用量不宜過多。食用後如出現惡心、嘔吐、腹瀉、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狀,要立即趕往醫院治療。

新京報記者 歐陽曉娟 圖片來源 電商截圖

編輯 李嚴 校對 李項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