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挖出400年前金戒指

挖出400年前金戒指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1 02:24:59

新年剛過,江蘇泰州春蘭路的一個工地上挖出了三副明代的棺木。

按理說,作為有着數千年曆史的中華民族,從現代的工地出土棺木是再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是,這次出土的三副棺木中,有一副棺木的主人卻極其的特别,不僅屍身不腐,還手戴綠寶石戒指。

挖出400年前金戒指(江蘇挖出一明代女屍)1

意外的收獲

2011年2月24日晚,江蘇泰州市春蘭路延伸公路的施工工地上,工人們正在緊張的施工中,突然,一處泥土中刨出了大量類似于木質屑的物質。

“停下,停一下。”發現情況的工人震臂高呼暫停了挖掘工作,不一會,工頭和幾個老工人一起出現在發現木屑的地方,根據多年的施工經驗,工頭預感到了不尋常,他親自指揮着挖機,試探着再往深處挖了幾下,半截黑灰色的棺木出現在泥土中。

于是,電話層層上報,半個小時不到的時間,市文物局的工作人員火速趕到了現場。

在距離地表2米多的位置,一共出土了三副棺木,出土棺木的木質優良,其中兩具墓穴屬于澆漿墓。

挖出400年前金戒指(江蘇挖出一明代女屍)2

所謂澆漿墓,一般是古人采用石灰、粗砂和黃土等材料,按一定的比例制作成三合土,以糯米汁或者羊桃藤汁作為粘膠劑,攪拌制成膠漿。

然後在平地上垂直挖一個墓穴,墓穴的底部用木闆填平,墓的四壁用其他的木闆将墓室與泥土隔離,四壁的木闆直接固定在底部的木闆上,形成一個木質的墓室結構。

墓室制作好後,将調制好的澆漿鋪設在墓室底部的木闆上,厚度大概保持在五寸為最佳,用木棍進行夯實,再将棺椁放入墓室裡,沿着棺椁的外層,一層層将膠漿澆在棺椁的外面,直至填滿墓室出口為止。

挖出400年前金戒指(江蘇挖出一明代女屍)3

從而形成了一個完全杜絕空氣進入棺木裡腐蝕屍體和陪葬器具的密閉空間,一般這類墓葬不易打開,在封閉棺木之前,還會配制獨特的防腐中藥材放入棺木,密閉良好的澆漿墓除了可以完整保存陪葬品和墓主人的屍骨之外,還能保存一些容易腐爛的絲綢和漆木器等物。

唯一的缺點就是,從澆漿墓中出土的絲綢和漆木器見到空氣後會立刻産生氧化作用,為現代考古工作增加了工作難度。

類似澆漿墓這樣的墓葬工藝最早出現在元代,到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最為盛行,清代之後才逐漸退出墓葬風俗的曆史舞台。

挖出400年前金戒指(江蘇挖出一明代女屍)4

澆漿墓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地區,以長江中下遊地區為主,四川、廣東、河北等地也有發現。

從最先挖掘出的兩副棺木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大量來自明代的陪葬器具,如木枕、明代服飾、陶罐等物件。

當最後一副棺木被打開的瞬間,在場的考古工作者不由得發出了陣陣驚呼。

那是一副被裹屍布和衣服、被子層層包裹的女屍,全身浸泡在黃褐色的液體裡,從外觀上看,女屍長約1.5米左右,屍體保存完整,雖然整個軀體已經完全僵硬,但是女屍的皮膚仍保存完好,無絲毫破損,頭發、眼睫毛等清晰可見。

考古人員用手按壓女屍腳裸處的皮膚時,竟然還有彈性,女屍頭頂上佩戴的帽子依稀可以看見青藍色,甚至連女屍腳上穿着的壽鞋上的針眼線也清晰可見。

三具棺木同時出土,唯有最後開棺的女屍保存完好,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泰州市博物館的館長分析道:此明代女屍之所以能夠保存完好,完全取決于當時盛行的澆漿工藝,屍體長期處在一個密閉性良好的空間裡,不利于微生物的滋生,加上澆漿層上的小孔,有利于地下水滲入棺木中,完美的隔絕了空氣的侵入。

挖出400年前金戒指(江蘇挖出一明代女屍)5

唯一遺憾的是,在女屍的棺木中,除了一些中藥材之外,未發現其他墓志銘之類的可以證明女屍身份的物件。

依照女屍入葬的手法,在明代能夠使用澆漿入葬的一般都是大戶人家的女子,但是,包裹女屍的衣物全部都是棉質的,沒有一件可以證明身份高貴的絲綢衣服或者貴重的陪葬器具,所以,女屍的身份一時無法解開。

挖出400年前金戒指(江蘇挖出一明代女屍)6

脫衣驗屍

為了便于對明代墓葬文化更深層次的研究,女屍被重新裝入棺木裡,一起運送到了泰州市博物館重點保存,等待進一步研究。

挖出400年前金戒指(江蘇挖出一明代女屍)7

出于對出土女屍更完善的保存為目的,專家認為,必須将女屍身上的衣服和肉身分離,分開冷藏在四攝氏度環境下,才有可能減緩女屍和衣服的氧化速度。

3月1日上午九點,博物館工作人員将女屍從冷藏櫃中原封不動的移出,開始做衣服和肉身的剝離。

原本,在正常情況下,隻需要幾分鐘就可以完成的脫衣服,卻足足進行了三個多小時。

女屍衣服上的紐扣,都是由衣服兩側的兩根布條連成的結,除開外衣,女屍内部的衣服都是斜衣領款式,衣服的結基本都在腰間的部位,這樣為脫衣的工作增加了許多的難度。

在整個脫衣的過程中,由于女屍身體僵硬,四肢無法彎曲,從正面解開衣服的接扣之後,還要幾個人合力将屍體擡起來,翻轉過來,才能在不損毀衣服的前提下,将女屍身上的衣服完整褪下。

女屍的下身穿的是褲子,但是外面裹着4層半裙,有的裙帶系在腰間,有的系在背後,這也增加了工作的難度。

當女屍的外衣被脫掉後,女屍露出的右手指上,一枚隐隐閃着幽光的綠寶石戒指吸引了專家的注意。

這枚戒指的戒身是銀質的,但是根據綠寶石的成色來看,這枚戒指應該價值不菲。

以此同時,專家還從女屍右手的袖筒裡發現一串銅錢,銅錢被穿在一根布條上,布條的一端留出很長一截,另一端則系在一枚銅錢的眼孔裡。

據專家分析,依據古代人喪葬的習俗,通常會在下葬的時候,将一枚銅錢或者是璞玉放在屍體的嘴裡,寓意是死去的人到了陰曹地府有買路錢打點鬼差或者在來世再投胎的時候,能夠不缺錢花,這次在女屍袖子裡發現的銅錢,估計含義也是如此。

在清理女屍頭部,脫下帽子的時候,一枚已經發黑,形似挖耳勺的發簪赫然插在女屍的頭發裡,據專家鑒定,這也是一枚銀質的發簪。

在第二層衣服的上方,有一枚香袋,已經完全失去了味道,據說人體死後數小時,嗅覺會緩慢消失,女屍胸前的香囊應該是為了掩飾屍體初期腐爛時候的難聞氣味而挂在胸前的,為的是讓逝者幹幹淨淨的上路。

撥開香囊,一枚被縫在衣服正中央的鐵錢露了出來,鐵錢上“太平通寶”四個字還隐約可見。

這種錢币通常被叫做“壓勝錢”,也叫“押勝錢”,起源于西漢年間,一直延續到清末民初。

“壓勝”一詞最早出現在《後漢書》中記載,指的是一種方術,被民間引用來壓制一些禁忌事物,一般用在辟邪或者喜慶祈福上。

挖出400年前金戒指(江蘇挖出一明代女屍)8

“壓勝錢”的用途很廣,依據用處不同而寓意也不盡相同。

依據我國古代的風俗,人在下葬的時候,在胸口放一枚“壓勝錢”,可以鎮壓妖魔鬼怪。

除了胸口的“壓勝錢”和手裡的銅錢之外,專家還發現,在女屍的每一層衣服之間,都放了一張“黃元紙”。

“黃元紙”俗稱“陰錢”,又叫“毛喪錢”,實際上就是黃色的紙,因其顔色比較接近黃金的顔色,所以被當做黃金的替代品,用在人死後專門在陰間流通使用的貨币。

令人驚奇的是,這些材質普通,極易腐爛的黃元紙,夾在女屍的衣服内層裡,竟然沒有一張損毀了的。

挖出400年前金戒指(江蘇挖出一明代女屍)9

女屍的裙褲被脫掉之後,穿在最裡面的,還有一副從腳一直到膝蓋的長裹腿,裹腿之間是一條長長的裹腳布,解開裹腳布後,女屍一雙被裹腳布裹得嚴重變形的“三寸金蓮”才露出來。

在全部衣物被褪除幹淨後,女屍被放入了浸滿福爾馬林水的玻璃棺裡。

可惜,随着女屍一起挖掘的,可以證明其身份的陪葬物品幾乎沒有,從女屍棺木的完整程度,不存在任何的盜墓現象,所以女屍為何能使用“澆漿”這種隻有富人家才能擁有的方式入葬?

如果是富人家的女子,為何其棺木裡連最基本的墓志銘都沒有?女屍身上所穿的棉質衣服也非昂貴的服飾?想要解開女屍的真正身份,恐怕還需要牽扯到更多當時的曆史文化背景來分析。

從女屍身體上剝下的20件明代服飾被精心處理後,放入了冷藏櫃中,根據以往出土的明代古墓,死者身上大多穿着絲織品居多,像這樣全部穿着棉質服飾的,實屬少見。

這次不腐女屍的發現,為專家研究明代服飾提供了不可估量的參考價值。

曆史上泰州的出土不腐古墓

其實,此前,江蘇泰州就曾經多次出土不腐屍體。

據記載,從1979年第一具不腐屍體的出土開始,泰州市境内西郊九龍橋等地,先後出土了5處明代古墓,一些保存完好的墓主人穿戴和服飾被挖掘,其中有4處墓主人的屍體是保存完好的。

泰州市博物館館長認為,泰州之所以能夠出土大量保存完好的明代服飾和不腐古屍,綜合發掘的古墓共有特點分析:

這些古墓的棺椁幾乎都是采用的耐腐蝕的柏木或者杉木,精工制作;棺椁的粘合處全部用榫卯接合,棺木裡放置了燈芯草或者專門配制的用于防腐的中藥材,棺材内外全部刷了可以防腐的漆,棺椁外又用三合土拌和澆漿多層,最後再覆蓋上厚厚的封土層。

挖出400年前金戒指(江蘇挖出一明代女屍)10

這樣處理之後,棺木内的物體和屍體完全處在一個恒溫恒濕無氧的密閉空間裡,從而在一定程度内,滿足了墓葬防腐所必須具備的全部條件。

出現在泰州的明代澆漿墓,大體分為單葬墓和合葬墓兩種。

其中,單葬墓又分為澆漿墓和澆漿磚室墓兩種。

澆漿墓之前在黃橋發現的何嵩墓就是此種類型,墓内不見何嵩妻子,除了一些普通的陪葬品之外,再沒有發現其他器具。

在何嵩墓地不遠處,正是何嵩弟媳,何巒的小妾張氏的墓地,也是一處單葬的澆漿磚室墓,估計是因其身份地位的緣故,無權享受和丈夫合葬,才獨自埋在單葬墓裡。

挖出400年前金戒指(江蘇挖出一明代女屍)11

合葬墓則分為單圹合葬墓和雙圹合葬墓兩種。

單圹合葬墓又分為棺椁間有填充物和棺椁間無填充物,隻有陳設兩種方式,都是夫妻合葬墓的典型墓葬形式,區别在于,後者一般是夫妻雙方有一方先過世,停柩家中等待另一半過世之後再一同下葬的入葬方式。

雙圹合葬墓則是二次下葬的形式,即先死者先下葬,後死者再葬在第一口棺椁的旁邊,這樣的墓葬多半是一個家族内部的集體群葬形式。

在春蘭路發現的明代墓葬群就是雙圹合葬墓的典型。

挖出400年前金戒指(江蘇挖出一明代女屍)12

三口棺椁的澆漿底部存在着數十厘米的差距,明顯是分先後下葬造成的底部不在一個水平面。

從春蘭路出土的三具古墓來看,有澆漿的古墓保存完好度要明顯高于沒有澆漿的古墓。

而泰州能經常出土保存完好的古屍和絲織品的另一個原因在于,泰州地區的澆漿墓多埋在高地,這個高度不至于使墓地受水患威脅,但是又能恰到好處的讓地下水進入到棺材内,成為弱堿性水。

在弱堿性的環境下,絲織品和古屍的化學穩定性較高,加上澆漿墓的防盜功能也頗高,這一系列因素構成了泰州出土不腐古屍的前提。

春蘭路明代墓葬群未見墓志銘,出土的棺椁存在有的有澆漿,有的無澆漿,根據這些特性分析,此處很可能是當地鄉紳的墓葬群,隻是由于家道中落,才會導緻入葬的方式不一。

目前,春蘭路發現的不腐女屍和之前泰州發現的其他不腐古屍一起,都存放在泰州市博物館,等待後續出土的文物能夠解開女屍的身世之謎。

參考文獻:

《明代“紅顔”昨日“寬衣解帶” 手戴綠寶石戒指》2011年3月 揚子晚報;

《江蘇泰州明代不腐女屍揭開真面目》2011年3月4日 環球網;

《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年23期 張偉 中國知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