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07
2016年的一半已經過去,這半年裡,不論你是好是壞、是喜是憂,随着六月的結束,請讓他們都随風消散吧。再見六月,你好七月!今天是建黨95周年紀念日,是黨的生日,館長祝我們偉大的黨繁榮昌盛!生日快樂!
01
盤曲欲飛 紅山玉龍
高26厘米,重1000克,周身呈墨綠色,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物,紅山文化文物,1971年出土于翁牛特旗賽沁塔拉。1989年紅山玉龍被調往北京參加展出随後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賞析:這是以一整塊玉料圓雕而成。龍首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緊閉,鼻端平齊又微微上翹,以對稱的兩個圓洞作為鼻孔,粗壯的龍尾内屈,迎向龍首,整個身體構成一個反“C”字。
目前已發現的原始玉雕中,時代較早、工藝最有特色的,首推紅山玉雕。紅山玉龍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
02
克商之證 利簋
通高28厘米,口徑22厘米,鑄造于西周時期,1976年陝西臨潼零口出土,是目前中國所發現的最早的西周青銅重器,也是國家禁止出國展出的64件珍貴文物之一。
賞析:簋,流行于中國商至春秋戰國時期,是古代盛裝煮熟的稻、粱等食物的器皿。在商周時期,簋除了作為盛放食物的器皿之外,也是重要的禮器,宴享和祭祀時,簋以偶數與列鼎配合使用。青銅利簋見證了中國古代武王伐纣的重大曆史事件。
03
鴻盤史詩 虢季子白盤
檔案:重215.3公斤,長137.2厘米、寬86.5厘米、高39.5厘米,鑄造于西周時期。據傳,清朝道光年間,虢季子白盤出土于陝西寶雞嵋縣。1959年入藏國家博物館。
賞析:虢季子白盤之所以珍貴,不僅在于它的形制,還有盤内底部正中鑄刻的111字銘文。這些銘文被後人贊為青銅器上的“史詩”,在文學藝術方面具有十分獨特的鑒賞價值。
04
青瓷之王 青瓷蓮花尊
檔案:高59.5厘米,北朝時期,大約燒制于公元四世紀到六世紀,出土于河北景縣的封氏墓群。此物為館藏,而相似的南朝文物青瓷蓮花尊正在國博地下一層展出。
賞析:蓮花尊除了是佛教文化孕育出的産物外,它的用途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因為現存的蓮花尊大多是處于墓葬之中,所以專家認定,它們是帶有宗教意義的随葬品。
05
青銅奇葩 錯金銀雲紋銅犀尊
檔案:長58.1厘米,高34.1厘米,重13.5公斤。銅犀尊是一件西漢時期的酒器,1963年在陝西出土。
賞析:尊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青銅盛酒器,多為圓腹,大侈口,下有圈足。犀牛背部有一個形似馬鞍,可以啟閉的活蓋,犀牛腹部是空的,可以存酒,在犀牛嘴的一側可以往外倒酒。
06
青銅美器 四羊方尊
檔案:每邊邊長為52.4厘米,器身高58.3厘米,重量接近34.5公斤。鑄造于商後期。1938年春天出土于湖南省甯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山村。1959年入藏國家博物館。
賞析:方尊上最引人注目的裝飾,當屬位于肩部四角的卷角羊頭。“四羊方尊”便是由此得名。羊頭與羊頸伸出于器外,羊身與羊腿則附着于方尊腹部及圈足上。
07
青銅之王 後母戊鼎
檔案:原稱“司母戊鼎”,通體高133厘米、長110厘米、寬78厘米、壁厚6厘米,重達875公斤,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古代最重的單體青銅禮器。鑄造于商後期,1939年在河南安陽武官村出土。1959年入藏國家博物館。
賞析:考古工作者認為後母戊鼎在鼎腹内壁銘文“後母戊”三個字中,“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後妃婦妌(jǐng)的廟号,“司”應為“後”,代表她生前的地位。根據銘文可知,後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兩個兒子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親婦妌而制的。
08
甯靜緻遠《木雕觀音》
檔案:坐像高兩米,為宋代文物。2005年,國家文物局将這件長期被海外收藏家收藏的藝術精品收購回國,進而入藏國家博物館。這是國内博物館收藏的體量最大的宋代木雕。
賞析:據粗略統計,北美多家大型博物館中收藏的中國宋代木雕佛像數量在20件以上,而國内各大博物館在此之前尚無宋代木雕佛像精品。這件高達兩米的大型木雕觀音造像的入藏,填補了國家博物館的館藏。
09
西周重器大盂鼎
檔案:高102厘米、重153.5公斤,鑄造于周康王23年,即公元前1003年。清朝道光初年,也就是1891年,出土于陝西岐山縣。1959年,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賞析:制作于西周早期的大盂鼎,是迄今所見西周最大的青銅器。西周時期的毛公鼎、大盂鼎和大克鼎,都為青銅器中的重器。因為三者都出土于晚清時期,故并稱為晚清“海内三寶”。
10
圓鼎之最子龍鼎
檔案:通高103厘米,鼎寬37厘米,腹深43厘米。鑄造于商末周初,傳于20世紀20年代出土于中國河南省輝縣。是目前發現的所有商代青銅圓鼎中最大的一件。
賞析:因其鼎腹内壁鑄有“子龍”二字,因而得名。“子龍”二字銘文鑄刻在鼎的内壁近口緣處。“子”字居左上角,字較小,實筆陰刻。“龍”字在右下,系雙鈎而成,很像一條豎立而尾向右卷的龍。子龍鼎和後母戊鼎也被一些學者形象地稱為“方圓重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