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銷售部
1. 目前系統采購以賒銷方式處理,實際是跨月銷售(跨月開票);
2. 下達銷售訂單時,在K3中有一欄專門用于區分記錄事業群;
3. 如何開票:系統銷售發票是銷售出庫後就直接開票,與實際發票不一緻;
4. 有部分銷售預測,并直接下推銷售訂單,預測和訂單有區分;
5. 有部分銷售訂單也作為預測單錄入系統,預測一般就可轉化為訂單;
6. 一般交貨期(客戶要求交期),基本可以滿足;
7. 銷售預測單有具體交期,但不準确;
8. MRP計劃單據的來源是預測單而非訂單,可以理解為預測單就是主生産計劃;
9. 有分期收款業務;
10. 主要客戶是國内客戶,國外有部分客戶;
11. 目前銷售訂單不能直接沖銷銷售訂單;
12. 強鵬系統中直接手工下達生産任務單,産生一個生産單号,然後以此修改K3中的預測單号,并以此修改K3生産任務單号,以方便跟蹤;
13. 所有自制件、委外件均在K3中設置成MPS件,其他為MRP件;
14. 銷售發貨:發貨通知單由計劃部(銷售跟單人員)開具,根據銷售訂單下推生成,與MPS/MRP沒有直接聯系,而是有貨就發;
15. 同一單據的操作由不同部門、不同人員執行,安全性不高;
16. 有部分公用件備有庫存,但自制件均按單進行,外購件會有備庫;
17. 在K3和強鵬中不能按銷售訂單跟蹤進度;
18. 銷售管理中目前僅僅下單和開發貨單、少數報表,其他功能均未用到;
二、 工程部
1. BOM在K3中操作不方便,在強鵬中操作比較靈活方便,因此使用強鵬;
2. 在K3中導入BOM時,不能重複導入同一物料的BOM;
3. BOM替換不能部分實現,隻能完全替換;
4. 工藝與BOM在K3中不能集成到一個界面,操作不便;
5. 目前所有BOM與工藝在強鵬中實現,然後将BOM導入K3,以此保證兩者數據一緻,但實際上沒有做到。
三、 計劃部(物控部分)
1. 工作流程:計劃收到訂單後,錄入K3系統,然後運行MRP,計算采購物料的毛需求;生管在強鵬中下達生産訂單後,即進行物料分析,然後在K3中查閱庫存數據,然後進行人工分析,手工在K3中編制采購申請單;
2. 電氣事業群部分的物料需求在K3中先計算MRP,産生請購單;
3. OEM事業群則沒有在K3中運行MRP,主要是BOM不準;
4. 在K3中的工程變更信息不及時,在強鵬中則比較及時;
5. 現補料單是手工開制,然後在系統中輸入,不對單,再打印相應的材料出庫單;
6. 補料的材料出庫單與正常的材料出庫單沒有區分,不能分出補料與正常領料,不利于材料控制;
7. 查詢采購申請的進度/狀況不方便,不能在一張單上反映出來,需要在不同單據去查找;
8. 開料後的尺寸無法得知;
9. 基礎資料設置有問題;
10. 時間管理:單據上的時間與實際不符,經常不準;主要是操作不規範造成;
11. 外購件倉庫庫存收帳混亂失控,反饋無法調整;
12. K3速度非常慢,操作麻煩,要查一些進度方面的數據需要進不同界面方可;
13. BOM查閱時無法查閱物料的展開尺寸,使很多零件原可用邊角料的無法使用到,對物料的有效利用有影響;
14. BOM有誤也無法檢查出來,無法準确核算實際材料需求;
15. 無法查閱物料需求分析,如哪些生産單需要用料,用什麼料、用多少、在途有多少等;
16. 采購申請單數量系統自動保留4位小數,小數位不準确;
四、 計劃部(生控部分)
1. 在K3中僅是開生産任務單,然後開領料單、入庫單;在強鵬中則開生産任務單,然後下工序單,做工序轉移和工序委外;
2. 電氣事業群和OEM事業群中的大客戶部的流程如下:在K3中下生産單,投入生産(生産在制過程未進系統而是手工處理),生産完工入庫入K3;其餘則流程為:在K3和強鵬中下達生産任務單,在強鵬中做車間在制管理和工序委外管理,在強鵬中入中轉庫,如繼續還有工序則在強鵬中繼續作工序管理,最終進K3入完工入庫;
3. 委外加工費無法在系統中處理,現用手工處理;
4. 強鵬主要應用在BOM和工藝的維護、工序控制(實際是記錄工序生産結果),因為此些方面操作方便;但物流帳目還是在K3中完成,強鵬不如K3;
5. 工序返工如何處理?在強鵬中下補作單;
6. 原來曾用K3的工序功能,現沒有用,主要原因是速度慢,且不靈活,工序管理不能随意靈活跳轉,隻能按已定工序逐步下行;而強鵬則可以;
五、 采購/委外
1. 非标和試制産品的BOM在K3中資料不及時、不準确、或甚至沒有,生成不了委外任務單,因K3要生成委外任務單必須先有BOM,比較麻煩,很可能時間上等不及;而強鵬則可以随時輸入,BOM可以随意調整或補充;
2. 采購業務在K3中操作問題不大;
3. 委外工序中的表面處理在K3中沒有做,難以進行,因此委外加工費是手工處理,委外成本也是人工核算;
4. 表面處理主要有噴塗、電鍍、氧化、拉絲等,物料委外加工主要是機加工如銑加工、焊接等;
5. 委外按材料提供分為三種:
5.1 加工材料全部由xx電氣集團提供,為完全委外,即标準意義上的委外業務;
5.2 加工材料部分由仁達提供,部分由委外供應商在xx電氣集團購買,為部分委外,供應商的材料費計算到加工費中,以加工費代材料費結算;供應商在xx電氣集團購買的材料xx電氣集團按正常銷售方式另行處理,并不在委外加工費中直接扣除;
5.3 xx電氣集團提供部分材料,供應商在其他處購買部分材料然後為xx電氣集團加工,此為部分委外,供應商的在其他處購買的材料費計算到加工費中,以加工費代材料費結算;
6. 委外加工計量單位複雜,如同一種物料的加工費可能按面積計算也可能按重量計算,而xx電氣集團是按PCS計算,中間存在計算單位的轉換,且有誤差。計算很麻煩,數量也不準,工作量大;
7. 采購價格:下單時有自動帶出,但不甘落後喧出的價格有時不是所選供應商的價格,或沒有供應商,價格也能帶出;
六、 倉庫群
1. 電氣事業和OEM事業群在系統中的倉庫沒有清晰、明确地分開,隻是在同一倉庫中不同位置有區分;在K3系統中還是可以區分,隻是不方便;
2. 物料重碼較多,大部分是原來的;
3. 銷售出庫的物料編碼與生産入庫的物料編碼,同樣的料編碼确不一樣,造成生成單上的貨号不是銷售單上的貨号,很容易錯,且造成成本核算等均不對。現為了保持能出單,隻能用其他出庫單,将生産單上的貨出掉,再開其他入庫将銷售單上的貨入到倉庫,才能開銷售出庫單;
4. 非标産品:半成品未在K3中入帳,隻是開了一個領料單和最終産品的入庫單;
5. 庫存準确率可達80%;
6. 物料種類很多,同一倉庫有幾千種,數量也很大,由不同倉管員負責,容易造成管理混亂和漏管,責任不清,安全性差,盤點時不易區分負責人;
7. 物料編碼太多,真正用到的遠沒有這麼多;
8. 盤點數據處理:K3中很容易導出,但導入很麻煩(格式有調整);
9. 帳齡表與即時庫存的數據不一緻;
10. 存貨價格不準,如外購件入庫單據上價格不準,台帳中有些甚至沒有價格;
11. 需要在系統中提供報表:清楚知道并追溯物料的每一筆業務發生時間,以此計算庫存周轉天數。現系統中沒有提供,因此手工編制,工作量大(目前闆金和成品在手工做此表,類似做庫存台帳);
12. 單據上沒有具體時間,隻表示到天,時間太寬,很不易計算時間,造成工作扯皮;
13. 原材料單位有轉換,如闆材,采購時按KG,但内部使用時按數量如塊使用,很容易造成誤差,現系統無法處理,調整也很難;
七、 品質部
1. OEM/電氣的品質部為同一個部門,隻是分為不同組别;
2. K3中隻實現來料檢查,其他還是手工操作;
3. 操作使用的功能太簡單,不良原因隻能寫在備注上,且記錄的欄位長度也不夠;
4. QC數據統計:需要系統提供統計報表,還需要提供工序檢驗的數據,及提供一些常用的統計分析報表,現K3不能實現;
5. 現平均每天IQC的檢驗批次大緻有200批,外協則有約300批;因此IQC人員工作非常緊張;
6. 檢查單内容和格式不合實際需求,需要調整;
7. 不良品處理在系統中隻能整批處理,不能分批;
八、 财務部
1. 存貨核算:委外未在系統中進行,其他存貨核算在K3中進行,但不準;
2. 成本:K3中有算,也不準;手工做的一份較準;
3. 希望按産品核算詳細的成本,并能體現成本的構成;
4. 希望能從K3中出具帳齡分析表;
5. 現存在重複付款的現象,希望K3能提供管控;
6. 憑證引入時,不同帳套間因核算項目不一緻會使導入不成功;即使引入後也不能修改;
7. 供應鍊設置:權限設置好後,好像不起作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