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考古曆史上,曾經發現過兩具銅棺材,一件是著名的大波那銅棺,另一件卻被人為毀壞。至于古人為何很少有用金屬制作棺材的案例?這問題要一位皇帝才能回答、如果您想知道具體情況,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号作者删除。圖片與内容無關,請勿對号入座)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對于任何人而言,死亡都是無法逃脫的定數。古人對于生死的理解與現代人不同,在古人看來,死亡隻是下一次生命的開始,生死之間存在輪回,即使在人間去世,靈魂也會在地下繼續生活。正是因為如此,古代視死如生的觀念便甚嚣塵上,以至于達官貴人們紛紛在墓中陪葬大量的器物,專門用于豐富自己去世後的生活。
作為去世後的最終歸宿,古人對于棺椁的重視程度也相當高,即便是農村的老婦人,也想着死後能有一口像樣的棺材,并将此事列為兒女是否孝敬老人的重要标準,至于帝王将相自不必提,金絲楠木、紅木、烏木等材質的棺材,可謂比比皆是,意在凸顯其生前的尊貴地位。
“棺材”二字,都帶有“木”字旁,顯然诠釋了棺材的普遍材質。可是您也許并不知道,在漫長的考古曆史中,居然也曾出現過挖掘到青銅棺椁的案例。
1961年期間,在我國雲南省祥雲縣大波那村附近,考古專家發現了一座奇怪的墓葬。該墓葬為土坑豎穴葬,墓内随葬品數量繁多,包括青銅器、陶器、錫器等等。最重要的是,在此次發掘過程中,一口巨大的棺椁也重見天日,而該棺的特殊之處,正是在于其本身的青銅質地。據考古專家稱,該青銅棺為戰國初期時代的文物,距今約2300多年。青銅棺椁全部由青銅鑄成,棺椁整體長2米,寬0.62米,高0.64米,厚1.2厘米,重達2.571,相當于一輛現代小轎車的重量。
無獨有偶,在上世紀60年代時,廣西某地農民偶然發現一具特殊的棺椁,該棺椁也系純銅所制,全身泛着金黃色。據當時負責調查的專家介紹,該銅棺的制作年代應在西漢時期,該棺的墓主人為一個名為句町國的國主,其身份相當于“王”,屬于漢代時期的達官顯貴階層。然而不幸的是,由于當時年代的特殊性,這件銅棺椁也被打上了封建殘餘的烙印,被投入到大熔爐中毀掉。
以上兩次發現金屬棺椁,是我國考古史上為數不多的新發現,此時一個有趣的問題出現了,我國古人為何不喜歡用金屬制成的棺材呢?其中的奧秘又會是什麼?
首先古人講究視死如生,在生前的時候,人們往往都會住磚木結構的房子。磚木結構的房子不僅取材方便,而且溫暖透氣,給人一種莫名的親和感,而冷冰冰的金屬卻不能制作房子。正是因為如此,古人也認為,即便是去世,也不能在硬邦邦的“金屬房子”裡生活,而是依然使用木質的棺椁,并在外側砌上磚石,極力模仿自己生前的生活環境。
更重要的一點是,在古代生産力極度不發達的年代,古人所能大量冶煉出的金屬唯有青銅。但值得注意,青銅器本身是一種良性的金屬材料,被當時的人們制作貨币、器物或者是工具。朝廷對于青銅金屬的管控力度極大,即使是達官貴人也不能私自對青銅進行加工,試想一下,在官員打造青銅器物都要向朝廷彙報的年代,制作一具金屬棺椁是何其龐大的工程?貴族尚且如此,貧困百姓自然更不敢染指青銅器,畢竟财力也是限制條件之一。
在司馬遷所著作的《史記》中曾經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緻椁”。意思是說,秦始皇在駕崩之後,曾經動用70餘萬骊山徒打造秦始皇陵,并特立獨行的使用了青銅所制的棺椁,專門用于彰顯自己始皇帝的威嚴與尊貴。秦始皇作為我國封建王朝曆史中第一位帝王,破天荒的使用了青銅作為自己的棺椁,無形中也是設置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制度門檻,普通人跟皇帝學,用青銅當棺材,還要腦袋不?這事讓貴族與百姓心存畏懼,不敢逾越紅線半步。
不過有趣的是,在華夏文明之中,金屬質地的棺椁并未普及開來,但是在古埃及文明之中,金屬棺椁卻比比皆是。古埃及人崇尚黃金制品,他們以黃金制成面具及棺椁,将自己的遺體封存于内,等待着有朝一日能夠重新複活,繼續統治自己的王朝。古中國與古埃及同為世界四大古國,二者之間的殡葬習俗也存在天壤之别,究其根本原因,正是源于雙方的文化差異。
習俗不分好壞,信仰沒有高低,每一個民族的文明都應該被尊重,因為它們都是人類在漫長的發展曆程中所總結出來的精髓。與此同時,我們也能夠發現,考古果然是一門有趣的科學,它不僅令我們發現了更多奇妙的文物,同時也揭開了一段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