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在杭州一所中學新生軍訓現場,初一新生們比賽系鞋帶。原以為,對于10多歲的孩子來說,這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哪知道,竟然有三成學生不會,好多孩子提着鞋子找老師求助。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動手能力差是很多青少年存在的共性問題。
穿衣服、系鞋帶、洗襪子,小學階段就應做到的生活自理,一些10多歲的中學生卻還不會,令人擔憂。其實不隻是中學生,之前不是還有大學生“把一大堆臭襪子寄回家給媽媽洗”的情況麼?筆者曾帶一名實習生下鄉調研,她見到遍地找食的雞,竟吓得撒腿就跑,“擔心它咬人”。從中學生不會系鞋帶,到大學生把髒衣服寄回家,“形成郵政新業務”,反映了現下家庭和學校教育的一個共性問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灌輸,忽視了應有的生活教育、勞動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當年在南京曉莊師範設立了一個圖書館,起名為“書呆子莫來館”。為什麼起這樣一個名字?陶先生解釋說,中國有三種呆子:書呆子、工呆子、錢呆子。書呆子就是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隻知道讀死書,“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書呆子,不論百年前還是今天,都不是社會所需之“幹才”。
今時不同往日。現今的“書呆子”又有了進化。他們往往很聰明,個頭高,智商高,而且大都有特長,會才藝,有個性,但勞動能力令人着急。現在很多家庭條件好了,城鎮化率越來越高,孩子參加勞動的時候也少了;優生優育了,一家人圍着娃轉,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會做家務活的也少了。凡此種種,實則剝奪了孩子訓練動手能力的機會。遠離人間煙火,不會動手做事,甚至連生活自理都做不到,這樣的新式“書呆子”,缺的也是勞動教育這一課。
新近出版的新版高中語文教材專設“勞動光榮”單元,就是一種積極的引導。新生入學軍訓也是一種有益的教育。中小學日常教學活動中,應明确“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理念,給孩子更多動手做事的鍛煉機會。家庭則需轉變教育觀念,從小就讓孩子自己動手,逐漸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積極參與社會生産勞動,在社會這所大學裡學到書本上沒有的“無字之書”。在孩子們擁抱新知識、新潮流的同時,我們也應對他們進行必要的傳統教育、勞動教育;在孩子們沉醉于手機網絡構成的虛拟世界時,我們也有必要引導他們邁開雙腳,深切感知現實世界,自己動手,體驗勞動之樂、生活之美。
(來源:湖北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