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萬物之源
生生不息
歌 頌之以情
吟唱千年
傾聽 人與江河的對話
緻敬 樂與文明的交融
音樂之聲特别策劃
《江河長歌》
音樂之聲全國落地頻率
央視文藝新媒體矩陣
雲聽、央廣網
重磅推出
從青海的三江源一路向東,奔流不息的黃河猶如一條巨龍蜿蜒在中華大地,滔滔黃河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也孕育出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野孩子樂隊主唱張佺的家鄉——甘肅蘭州是黃河流經的第一個省會城市。
張佺:“我在黃河邊長大,在黃河流過的這片土地上,隻唱一生。”
野孩子樂隊的歌曲《黃河謠》是張佺在1995年時唱給家鄉,唱給大河的歌。20多年來,每當張佺在現場唱起這首歌,黃河會在每個聽者的心間流過。
2021年,張佺和野孩子樂隊在參加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經典詠流傳》節目時,将唐代詩人劉禹錫創作的《浪淘沙》融入了濃厚的西北民歌風情,也讓我們感受到了黃河極富浪漫主義色彩的一面。
詩詞專家
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 辛曉娟
辛曉娟:“這首詩的作者劉禹錫本身就是一個特别擅長采納民歌元素寫入詩歌中的人。加入西北民歌元素後,這首歌聽起來有特别蒼茫遼闊的氣質,和劉禹錫筆下‘九曲黃河萬裡沙’的景象也是非常一緻的。”
1995年,張佺和野孩子樂隊的夥伴一起回到了故鄉蘭州。他們沿着黃河采風,一路走,一路唱,以歌換歌,感受着這條大河帶給他的真實和鮮活。
青年張佺彈唱冬不拉
探索民間樂器與現代民謠的融合
在采風過程中,青海、甯夏和甘肅的“花兒”、陝北的“道情”、内蒙古的“爬山調”等等這些在黃河邊吟唱了千百年的民間音樂,融入到了張佺的音樂創作中,也構成了野孩子樂隊以黃河流域傳統民歌為基底的音樂體系。張佺曾說,野孩子是一個長在土裡的樂隊,歌唱着從土地和河流生長出來的歌。
張佺:“那時候會花半年、一年的時間去好多地方,跟當地的人生活在一起,請他們跟我們分享一些特别古老的唱法。民歌就是一種流淌的感覺,是蜿蜒曲折的旋律線條。黃河中上遊,祖祖輩輩的生活跟土地的聯系特别緊密,平時唱的民歌那就是跟他們的日常生活和耕種有關系的。”
野孩子樂隊
真正的民歌是流傳而不是流行,被稱為西北民歌之魂的“花兒”,在青海、甘肅、甯夏等黃河上遊地區盛行流傳了數百年。由于地區不同,花兒和當地的文化融合後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風格,具有極高的文化藝術價值。
喬建中:“每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但花兒它是用漢族的方言唱的,這在别的地方很少見,它的唱詞是單句單字尾,雙句雙字尾的格式。這跟當地各民族的語言習慣息息相關。如果有一萬首花兒,它也是這樣的格律。”
張尕慫
從巴顔喀拉山流過廣袤大西北,滔滔黃河水滋養着兩岸的生命,也召喚着走出故鄉的人們,來自甘肅省靖遠縣的民謠音樂人張尕慫同樣感受着這條大河帶給他的精神力量。
張尕慫,出生在甘肅省靖遠縣黃河邊的一個小村莊。少年時離鄉,多年後返鄉拜師學藝,踏遍西北民間搜集民歌小調,用手中的三弦彈唱記錄着黃河流域的人和故事。作為黃河邊長大的孩子,那些古老的歌謠早已刻進他的血脈。
張尕慫:“我開始唱的時候,唱我奶奶的心聲,唱我父母的心聲,慢慢開始想起我們村莊的人,後面采風遇到的人多了,我又開始唱他們的心聲,山窩窩裡、平川川上、河邊邊裡,那裡有唱不完的歌。對我來說奶奶的歎息聲都是民歌,走在農村鄉間的小路上,我聞到的油花香蔥花香也是民歌,我唱的時候,這些都在我眼前。”
從村子裡祖祖輩輩口口相傳下的歌謠都是張尕慫創作的靈感源泉,他每年都會抽出一段時間回到黃河邊去采風,民間藝人、田間老農,甚至路上偶遇的老鄉,隻要能唱、會唱,他都會把這些聲音認真記錄下來。張尕慫把這些來自故鄉的聲音記憶和當下的生活進行重新聯結,成就了屬于他的黃河尕謠。
樂評人:郭小寒
郭小寒:“張尕慫對待人生的态度非常踏實,這種踏實也是黃河流域的人骨子裡的一個東西。從最上遊是最清澈的,然後中間可以寬廣、可以波瀾壯闊、可以泥沙俱下,很精彩,然後最後它還是會流到大海裡面,它還是有大的愛和大的情感在裡面的。”
張尕慫:“我們原先的那個村莊,是我心裡的一片淨土,不管走得多遠,我都能想到那裡。我聽到的故事,我的想法,都是那些莊子那些人給我的,我寫的故事好像也是一直沒離開過那裡,那裡就是被我稱為黃河尕謠的地方,那是我心裡的一片田地。”
中國人對于土地的贊美從未停止過。音樂人張佺和張尕慫用自己的方式吟唱黃河與故鄉,春耕秋收,喜怒悲歡,而這些根植在黃土地裡的民間歌謠則是大河帶給他們的恩情和饋贈。那裡有關于土地的記憶,有回望故鄉的美好,更有關于文明的不懈探尋與思考。
詩詞歌賦 曲藝民謠
現代音樂人們
站在傳統文化的浩然江河邊
以傳承為譜
共唱一江水
這既是對經典的禮贊
也是對文化的緻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