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1.10 顔淵死,子哭之恸①。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為恸而誰為②!"
【注釋】
①恸(tòng):極度悲哀。
②夫(fú).指示代詞'此處指顔淵。
【翻譯】
顔淵死了,孔子哭得極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說.“您悲痛太過了!”孔子說:“有悲痛太過了嗎?不為這樣的人悲痛還為誰悲痛呢?”
【解讀】
表達真性情
這章短文的意思很簡單:弟子顔回死了,孔子忍不住傷心地放聲大哭。其他徒弟看到老師哭得傷心,覺得于禮不合,便提醒孔子不要過于悲痛。孔子回答說一我哭得太悲痛了嗎?不為這樣的人悲痛還為誰悲痛呢?”
最好的弟子顔回死了,自己唯一的接班人沒了,儒學傳世的希望也因此變得極其渺茫,孔子自然會悲歎并大哭。從文中孔子的言語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内心已經悲不自勝。但他不壓抑感情、合理處置身與心的關系之做法,不僅使他的形象更加鮮活,還給予了後人無窮的啟發。
其實,不矯飾不造作,敢于流露真情的行為和儒家理念并不矛盾。儒學在處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系時,要求個體的言行要絕對符合社會的禮制,目的是調節國家的等級秩序和人際倫理關系。因此,等級與秩序始終是首要标準。而在處理個體的身心方面,則比較靈活。
雖然儒家也提倡适度,但面對繼承人早逝與學術思想後繼無人的問題時,孔子的坦誠、失态與痛哭反而顯得合情合理。顔回是他最喜愛,也是最有希望繼承衣缽的人,他死了若不痛苦反而顯得有些不及。如果是一般人,這樣哭就的确是過了。換言之,從問題輕重不同和表情達意萬式差異來看,孔子此時此地的痛哭既至情至跬又合乎禮儀。之所以倡導人們勇于表達真性情,是因為這種做法的确有很多好處。最直接的是,順暢地表達感情,能讓自己的快樂或痛苦得以舒解。俗話說“言為心聲",人終究是感情動物,内心情感終究要表達出來,不然的話就會郁結在心。高興時表達快樂情緒,可以讓自己身心更加愉悅,并感染他人:痛苦時敢于發洩,更有利于身心。
敢于表達真性情對個體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穩定都有好處。表達真性情者多直爽坦誠,容易受人信賴,也容易交到知心朋友,受到衆人歡迎,因此人際關系較好。表達真性情可使身心愉悅或壓力緩解,這樣就可以減少因無處發洩不滿而産生的破壞行為。社會管理機構也能因此了解基層民衆的想法,及時纾解民怨,維護社會穩定。
過分壓抑感情會使個體身心受損。歡樂時不表達是一種遺憾,痛苦時不表達則會因壓力而有損身心。一個人若過分壓抑感情,很容易給人虛僞的印象,很難得到知心朋友。如果刻意壓制自己的感情,久而久之,就會因不良情緒無法發洩而充滿破壞欲。如果理智無法制約這種破壞欲,就有可能造成嚴重的惡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