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強調的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兩種極端的兩極化趨勢。它們之間有無限的漸變。在許多理想主義者的作品中,存在某種唯物主義命題,相反,所有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者都是解釋社會生活現象的理想主義者。他們認為思想統治曆史。作為堅定的唯物主義者的那些人并沒有否認神與魔的存在,但他們相信它們是由原子構成的。在原始的理想主義神話中,衆神都是由物質組成的,它們是物質的,有意義的。
哲學史記載了許多唯物主義者,他們甚至認為世界是由上帝創造的,這些就是所謂的自然神論。有像亞裡士多德一樣的哲學家在唯物主義和理想主義之間搖擺不定,以至于很難決定他們應該屬于哪種趨勢。理想主義不能被解釋,是錯誤的哲學家的心血來潮,雖然其中有些是輝煌的。它具有認識論和社會根源。重點在對于世界的認識是一個複雜而極端矛盾的過程,絕不是直接的過程,通常需要曲折或迂回的過程并且以螺旋形式移動。它涉及想象、常識、邏輯的力量,以及各種似是而非的難以置信的假設。在這種充滿創造性的調查思想中,首先是在一個方向上,然後在另一個方向上,有時候會碰到空白的牆壁,這就像整個經曆一樣。人的智力生活證明,不可避免的錯誤和誤解的風險。正如列甯恰當而簡潔地表達出來的那樣,隻有無所作為的人才不會犯錯誤。
因此,當純粹抽象的假設被接受成一種現實時,我們必須面對這樣一個事實:知識的過程包含思想的内在可能性與現實分離并徘徊在幻想的範圍内。以主觀唯心主義為例,它的基本認識論假設是什麼?事物之間的關系直接以感覺的形式給予我們,并且它們的主觀圖像被理解為存在于它們的對象所在的位置。例如,綠葉的圖像與葉子本身有關,我們認為這種“綠色”屬于葉子本身,正如我們認為天空的“藍色”屬于我們自己的“天空”。但物理學家會告訴我們“綠色”從客觀來源給予我們的對象,它本身就存在。主觀唯心主義的錯誤在于它将對象的給定性的這種主觀形式解釋為對象本身,也就是說,将事物簡化為對事物的感知和感覺。從客觀來源給予我們的對象,它本身就存在。
客觀的理想主義者将人類思想及其産品概念、思想和文化提升到絕對的地位。曆史上形成的道德、法律、思維規則和語言的标準,社會的整個精神生活高于個人的原因,好像它們是穩定和相對獨立的東西。人們經曆這種超個人存在的精神的持續影響,并且經常服從它的命令,而不是比重力法則更少的順從。
在遠古時代,人們根據他們祖先的不成文規則來衡量他們的行為,這些規則一直保留在記憶中并代代相傳。個人意識逐漸習慣于被某些超個人觀念所主導,社會标準保留在人類記憶中,并以“社會記憶”的形式在語言中占據主導地位。這種社會精神生活的相對獨立性通過想象變成了一種絕對獨立的東西,而不僅僅是從生活中思考的人,而是從社會,從一般事物中脫離出來的理性,使思想及其産品升華為一種特殊的精神領域,宇宙的内在本質。這是客觀的理想主義。它的認識論根源深入曆史,當認知活動的進展和理性的滲透進入事物的本質時,觸發了抽象概念的形成過程。問題出現在于将普遍性與特殊性,本質及其表現聯系起來。
人們不容易理解普遍性如何反映在例如美的概念與其在某個人中存在的個體形式有關。一個美麗的人生存和死亡,但美麗的想法幸存下來,并證明是堅不可摧的。一個聰明人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是智慧,作為普遍存在的東西,對于曾經生活或将來生活的所有智者來說都是共同的,在文化體系中存在,作為存在于個體之上的東西。這種普遍性,反映在概念(美麗,智慧,理性,法律等),與概念本身一起被認同。事物的普遍特征和普遍性的概念在意識中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客觀理想主義的融合,其中普遍性與其個體存在脫節,除此之外它根本不存在,并獲得了獨立的本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