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在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對荊州發動進攻,被認為是背盟偷襲。孫權背的盟,就是在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孫劉兩家訂立的"湘水之盟"。在這次盟約當中,兩家終于徹底明确地規劃了荊州,至少是在名義上。那麼"湘水之盟"訂立的背景是怎樣的呢?劉備和孫權為什麼能夠放下成見,訂立一個這樣的盟約呢?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湘水之盟"的背景——呂蒙襲取荊南三郡
在"湘水之盟"訂立之前,劉備集團掌握着大部分的荊州地區,比如武陵郡、零陵郡、南郡、長沙郡、桂陽郡,而在"湘水之盟"過後,長沙郡和桂陽郡都在江東集團的控制下。在正常情況下,劉備當然不願意把到手的地盤吐出來。訂立"湘水之盟"的原因是因為在同年,呂蒙已經襲取長沙郡、桂陽郡、零陵郡三郡。
在建安十九年(即公元214年),劉備擊敗劉璋取得大部分益州,孫權向劉備讨要荊州,但是遭受劉備的拒絕;單方面派人接管荊州郡縣,又被都督荊州的關羽所驅逐。孫權在一怒之下令呂蒙襲取荊南三郡。呂蒙這次進攻并非偷襲,但是由于孫權的主力大軍都在附近,關羽也不敢輕易離開南郡,讓呂蒙得以長驅直入。
為了争奪荊州,劉備也率領軍隊從益州到荊州,負責應對孫權的軍事威脅;關羽這才有機會南下,但是又被江東集團的魯肅牽制。這個時候孫權和劉備已經處于戰争的邊緣,有超過八萬(劉備五萬,呂蒙兩萬,魯肅一萬,荊州原本的軍力和孫權的軍力都沒有計算在内)的兵力集中在荊州,就像一個火藥桶,隻差一個火星點燃。
結果在孫權和劉備對峙的時候,在北方發生一個劇變,曹操率領軍隊進攻張魯,雖然在過程中有一些波折,但是最終還是陰差陽錯擊敗張魯,一舉略定漢中之地,并且令夏侯淵、張郃留在漢中,繼續攻略三巴之地。劉備創業的重心就在益州,而且益州剛剛被攻取,人心尚且不穩定。在曹操這個強敵當頭的時候,劉備權衡利弊,果斷壯士斷腕,放棄用戰争的方式争奪荊州,而選擇外交方式。
于是劉備和孫權訂立"湘水之盟",以湘水為界限,西邊的南郡、武陵、零陵歸劉備;東邊的江夏、長沙、桂陽歸孫權。裡外裡孫權隻得到長沙、桂陽,還要把到手的零陵郡送還給劉備,投降呂蒙的零陵太守郝普也一并送還。兩家對荊州的争奪暫時告一段落,直到江東集團在"襄樊之戰"中的背刺。
孫權與劉備簽訂盟約的原因
劉備在這個時候可以說是腹背受敵,荊州被孫權威脅,益州被張郃威脅。在這種情況之下,劉備和孫權畫盟,在荊南三郡全部丢失的情況下,能夠拿回一個零陵郡已經是及時止損;而孫權在沒有外敵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要與劉備結盟,将零陵還給劉備呢?小編認為原因有二。
1、 荊州戰局尚且不明朗
從結果上來看,呂蒙連續攻取長沙、桂陽、零陵三郡,看似取得了優勢。但是這三個郡本來也沒有太多抵抗能力,長沙、桂陽兩郡望風而降,零陵郡雖然有郝普抵抗一陣,但是被呂蒙用一個假消息就騙開城門。劉備所轄荊州地區戰略價值最重要的南郡還是穩如泰山。隻要南郡在劉備手裡,一旦正面戰場取勝,零陵、長沙、桂陽都可以重新收複。
關羽因為兵力薄弱,難以抗衡孫權、呂蒙,所以暫時放棄荊南三郡,但是在劉備率領五萬軍隊出川之後,雙方的局面又重歸平衡。在沒有攻取零陵郡的時候,孫權就緊急命令呂蒙北上,所以呂蒙沒有選擇強攻,而是利用奇謀智計。從這件事上也可以說明,孫權在面對劉備大軍的時候并沒有十足的把握,所以才會下令呂蒙終止在荊南的軍事活動。在勝負難分的情況下,孫權沒有孤注一擲,與劉備徹底撕破臉皮的勇氣和動機。湘水畫盟成為最穩妥的選擇。
2、 淮南地區兵力空虛
對于江東集團,荊州固然重要,能夠構築完整的長江防線;而淮南地區也一樣重要,作為江東與北方的緩沖地區,而且能夠對北伐事業提供相當大的幫助。事實上孫權和曹操之間的大部分的戰争,都是為争奪淮南地區控制權而發生的。
曹操攻取漢中,對于劉備來說是一種巨大威脅,對孫權來說确實一個機會。因為曹操的主力部隊在漢中一帶,淮南地區的守備必然空虛。一旦得到淮南地區的控制,荊州的重要程度反而沒有那麼大(仍然很重要,但不會是生死攸關的程度)。
與劉備相對峙,并不能保證一定勝利,隻能是消耗錢糧、浪費時間。等到曹操的軍隊回來,孫權就會失去攻略淮南的好機會。在取得桂陽、長沙兩郡之後,孫權心中的不平衡感已經極大程度上得到滿足,放棄零陵來換取一個攻略淮南的好機會,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餘論
在"湘水之盟"之後,劉備和孫權暫時放下刀兵,各自有各自的事情需要完成。劉備回到益州,提前占據益州的水路交通重要樞紐——江州,并且派張飛驅逐張郃,張飛在"宕渠之戰"中大獲全勝,将曹操伸入巴蜀的手斬斷,保證益州無虞。
另一方面,将兵力從荊州地區撤出之後,孫權立刻整頓軍隊向合肥進發,發動第二次"合肥之戰"。當時合肥的守軍隻有七千,孫權的戰機把握得很好,但是在具體執行上出了問題。
先是被張遼率領八百死士突襲,導緻士氣大跌;在圍攻合肥不克,準備撤軍的時候,孫權以身斷後,大軍渡過逍遙津,隻有孫權、甘甯、呂蒙、淩統率領少量的軍隊留在逍遙津北,又被張遼抓住機會。張遼奔襲孫權等人,而逍遙津橋也早被毀壞,讓孫權非常狼狽,甘甯、呂蒙、淩統拼死護衛,谷利在後面催動馬匹才讓孫權越過逍遙津橋脫離險境。因為這場戰争的失敗,孫權才得到"孫十萬"的綽号。
雖然劉備和孫權已經訂立盟約,但是雙方都心照不宣,在荊州歸屬的問題上還沒有完全了結。因為北伐的戰争受挫,江東集團又将目光投向荊州。在"襄樊之戰"中,江東集團以陸遜代替呂蒙,降低關羽的戒心,導緻關羽抽調荊州兵力到襄、樊,而後呂蒙再度率領大軍襲取荊州,并且一擊得手,攻取至關重要的南郡,也讓三方格局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