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即使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用具,也包含着許多智慧與曆史典故。
拿我們常見的貨币兌換和食品用具來說,古人規定過16兩為一斤,筷子長度為7寸6分,這其中蘊藏着老祖宗的智慧,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
秦朝之前,并沒有16兩為1斤的說法。各自為戰的諸侯國,在交易中形成了不同的度量衡。後來秦始皇統一天下,發現這樣不利于商業發展,下旨讓丞相李斯統一度量衡。
度量衡的具體内容是:長度制度——度;體積制度——量;重量制度——衡。那麼,李斯為什麼把1斤設置為16兩呢?
當時,著名的工匠魯班根據北鬥七星和南鬥六星相加,設置的轉換制度是1斤等于13兩,而李斯進行了改進,在13之上加3,變成16。這三顆星,被李斯解釋為福祿壽三星,并用以勸誡天下商人不要缺斤少兩,缺1兩損害福星,缺2兩損害祿星,缺3兩損害壽星。
于是,後世朝代自然而然繼承了該算法,直到近現代才改成了10兩為1斤。
至于筷子的長度被設置為7寸6分,則蘊含着特殊的含義。早在3000多年前,我國就誕生了筷子。兩隻為一雙,代表陰陽太極理念;方頭圓尾,代表天圓地方的思想;7寸6分的長度,代表人的七情六欲。
《孟子·告子上》有“食色性也”的記載,在古人眼中看來,七情六欲是人類的天性,因此将其體現在了筷子的制作上。當然,這并不是固定的标準,真正制作筷子時,人們還是以實用為主。
從出土文物來看,各個朝代的筷子長短不一,短的有15厘米,長的在30厘米以上。比如秦朝的就是20厘米左右,漢朝為17厘米左右,宋元時期則在25厘米左右。
雖然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些傳統文化顯得有些過時了,有的甚至已經被淘汰了。但是作為中華兒女,能夠了解其由來和背後的含義,還是很有意義的,并且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