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說的這個PICC,可不是大家常說的某保險名稱,PICC是一種靜脈通路的名稱,中文意思是“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該導管尖端位于上腔靜脈,為患者提供中長期的靜脈輸液治療(一般為7天-1年),優點為減少反複穿刺,減輕患者病痛,增加患者對治療的信心。
對于乳腺癌、消化系統癌症、高齡長期卧床患者來說,外周靜脈輸入化療藥物對血管損傷很大,注射後患者往往會感覺脹痛、麻痛,甚至皮膚紅腫、局部發硬等。外科自2018年始開展PICC置管技術,在滿足治療的同時,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PICC能滿足大多數患者靜脈輸液的需求,但是與這根小小的管子“和平共處”可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一些患者和家屬對把管子留在血管内存在各種顧慮甚至恐懼,醫護人員最關心的問題則是——導管相關性靜脈炎。
機械性靜脈炎是PICC置管術後最常見的并發症,留置導管的機械性刺激本身也是産生損傷的始發因素,主要是導管刺激血管内膜出現的無菌性炎症。多發于置管後的48—72小時,一周内最為多見。臨床上發生的部位多為穿刺點上方的肢體,以及肩胛部、腋下等部位。具體表現為穿刺點上方,沿靜脈走向的紅、腫、熱、痛症狀。
34歲的李女士因為“右乳浸潤性混合型癌”,于6月底進行了“右乳保乳根治術”,手術很成功,術後傷口愈合良好。接下來的問題在于,術後需要化療八個療程,該如何選擇合适的靜脈通路呢?
化療藥物滲透壓較高,如果由于輸液不當造成液體外滲,會引起局部組織壞死。此外,李女士右側肢體因為乳腺癌手術的原因,不能進行輸液抽血等治療,隻能選擇左側肢體。外科管路小組成員緊急召開病例讨論會,終于找出了最為切實可行的辦法——左上肢PICC置管。
李女士術後第三天,穿刺點上方7cm處出現紅腫硬結,觸之疼痛,診斷為機械性靜脈炎,給予硫酸鎂貼敷、喜療妥外塗,效果均不理想。肩胛處的疼痛嚴重影響到李女士的睡眠,一想到自己年紀輕輕就做了乳腺癌手術,加上左上肢PICC管路造成的不便,還有機械性靜脈炎引起的疼痛不适,李女士的情緒也已經到達崩潰邊緣。
高華護士第一時間進行耐心解釋與心理疏導,李女士心情漸漸平複。用西藥效果不理想,能不能換一種方法來解決患者的疼痛問題?聽取外科血管組醫生的建議,管路小組選擇了西安市中醫醫院院内制劑化瘀膏和止痛膏外敷,并囑咐李女士保留藥物6-8小時。
第二天早上查房時,李女士高興的告訴醫護人員,她前一天晚上睡了個好覺。這個好消息讓大家倍感欣慰,同時也對中醫外治療法更有信心。連續敷藥三天後,李女士患肢紅腫硬結消失,肩胛部疼痛較前明顯減輕;至出院時,患肢的靜脈炎症狀已經完全消失。化瘀膏溫經通絡、活血化瘀、消腫散結,加上止痛膏消炎止痛,為中醫治療靜脈炎又添加了一個新的方法與思路。
為滿足廣大患者PICC置管與維護的需要,西安市中醫醫院外科開展PICC維護與置管門診,解決廣大門診患者需求。高華,主管護師,西安市中醫醫院外科護士,管路專科護士,擅長PICC置管術及PICC導管的日常維護,從事臨床護理工作二十餘年,曾在西安市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進修學習消化腺體外科護理,為醫院靜療組組員,科室管路組組員。2018年參加陝西省護理學會舉辦的血管通道技術培訓,成為血管通路專科護士。二十年來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以其工作的嚴謹性及專業性獲得了病員的廣泛好評。
來源:西安市中醫醫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