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九大青銅器鼎

九大青銅器鼎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7 03:30:13

九大青銅器鼎(閑話青銅器之二)1

鼎:是青銅器裡最重要物種之一。在青銅器的劃分裡歸類為“炊器”。它的作用就是現在的鍋,用于煮魚肉的的炊具。在商周奴隸社會裡,它被作為統治權力和等級的标志。“民以食為天”,在奴隸社會裡,統治階層首要解決的就是“吃”的問題,誰能解決吃飯問題,誰就是大王,也就是誰的“鍋”大,誰就可以把握天下。特别注明:是煮盛魚肉的鍋。上古三代,牛為尊,魚次之。牛是農業重要的生産力之一,任何人不得宰殺。除非自然死亡,方可饕餮之。當然,首先能吃到牛肉的也是王,氏族貴族,普通老百姓隻能是望洋興歎,垂涎三尺,夢中想一想罷了。

百度有言雲, 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于荊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于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于周都鎬(hào)京。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但,此言無曆史任何依據,考古無任何發現,僅僅是傳說而已,真僞難辨。但不管怎麼說,鼎作為禮器,騰器在古三代之用是無可置疑的事實。

圓鼎始于商代前期,盛行于商後期至兩漢時期,此時的鼎大多是作為禮器用之。戰國,兩漢鼎則為量器。宋以後至清改用黃銅或者架銅鑄造各式鼎,多為祭器,名為香爐。商中期的圓鼎,體薄,口寬,小耳半圓狀,深腹,下肥大,三錐足短矮,足空外撇,于鼎身想通。一耳與一足對應,兩兩足于另一耳兩側,三足形成等邊三角形。商初期鼎一般是光素無紋,中期鼎獸面紋為粗線條,尾角上卷。商早期鼎絕無銘文,中間始出,多為一至六象形字和族徽。另外,中期鼎制作粗糙,有明顯的鑄痕。

方鼎有正方和長方之分。正方是商早期,長方是商後期,戰國至兩漢皆不見方鼎。這是鑒定斷代青銅鼎的一個重要特征。商代前期的方鼎,體正方形。立耳外側做曲槽形。獸面紋以單線為主,器壁較薄。商後期為長方形,器重厚重,花紋一至三層細線條。商代方鼎的發展規律是,腹由深至淺,體由正方變長方。西周的方鼎兩耳上下等寬,後期以附耳獨具特色。春秋時期偶見方鼎,戰國至兩漢絕迹。

商後期一般鼎體厚重,口近似方唇,直立耳稍大,尖足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稍高的柱足。足的位置與早中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一足在腹的一側中央,另兩足于兩耳之間,與一足對應,三足亦組成一個等邊三角形。此時期的鼎圓腹變淺,圈足。變單疊紋為三疊,獸面紋的卷角向下,其旁一般無附設紋飾。偶有細小紋線。特别注明“此時期有扁足鼎和分檔鼎。

九大青銅器鼎(閑話青銅器之二)2

西周早期鼎與商後期無大變化,及為柱足鼎,而款足,扁足以及方鼎基本消失不見。西周中期鼎服橫寬,腹較淺,底較平,直耳較大微撇,柱足上部分微粗。西周時期鼎的銘文于單足那一側的腹壁上,長篇銘文逐漸多了起來。

西周晚期,鼎體近半圓,腹底收斂,由立耳逐漸演化成附耳,由大鳥紋飾轉變為簡單的環帶紋,鱗紋,三足肥大如蹄足。屝棱亦為西周一個最大的特點。

春秋時期,鼎有兩種。沿耳直立微立,微外斜和附耳外撇。鼎腹變圓,近似平面形蓋,蓋上有三錐紋和圓握,蹄足内空。其上端有獸頭。春秋後期出現了蟠螭紋和蟠虺紋。銘文字體開始變的瘦長。後期之後有出現了鳥篆體,此時期鼎蓋共存,但皆體寬底圜形。

春秋中期,鼎大多數是三足聯鑄,而且無蓋,鑄痕較明顯。中期後,鼎的耳,足,體分鑄。耳鑄于體,而且逐漸有蓋。

戰國時期,多為附耳外撇,有蓋鼎,子母口,蓋上多置三環,三犀或者三鳥鈕。此時鼎大且薄,但器碧輝煌,以蟠螭和蟠虺,陶紋為主。銘文多刻于器物多表,筆畫纖細。

秦漢時期的鼎和戰國鼎銅質差不多,唯造型有異,腹比戰國鼎扁,圓。蹄足變的矮粗,以熊足為典型,熊足也是鑒定秦漢鼎的一個重要依據。光素無紋居多,此時期鼎為隸書,有方形字體,較規整,多刻于器腹外面,銘文中出現“鐤”。

秦漢以後,鼎逐漸消失。即使有鼎,也是宋至明清仿制三代之名器。而且鼎也由炊器變成了祭器。

九大青銅器鼎(閑話青銅器之二)3

鼎在青銅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中國文化也産生了深刻的影響,極大地豐富了語言詞彙。

鼎在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成語“嘗鼎一脔”,意即嘗一塊肉而知鼎中食物的味道,比喻可以根據部分而知全體。鼎中煮食,水沸揚而且有聲響,“鼎沸”用以形容政局動蕩不定,或指聲音嘈雜,如“人聲鼎沸”。鼎雖是炊具,但畢竟是貴族王侯才能使用的,貴族進食,“鐘鳴鼎食”,排列好幾個鼎盛食物,反映了奢華生活的一個側面。

鼎有三足,用“鼎足”、“鼎立”、“鼎峙”形容三個方面的力量互相對立、互相制約。舊時科舉,殿試一甲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總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又稱“鼎元”。

青銅鑄鼎,分量當然很重,故用“力能杠鼎”喻人之神力,如司馬遷筆下的項羽。雖是一句話但作用很大,便用“一言九鼎”形容。夏禹鑄九鼎,鼎也成為王權的象征,夏商周朝代沿襲,都把九鼎奉成傳國之寶,在哪裡建王都就把九鼎遷到哪裡。因此,後人用“定鼎”表示建立政權;“遷鼎”表示遷都;“移鼎”表示改朝換代;“竊鼎”表示奪取政權。春秋時,楚莊王北伐,楚莊王向王孫滿詢問起九鼎的大小和輕重,流露出奪取周朝天下之意,所以用“問鼎”、“觀鼎”表示圖謀王位。另外,用“鼎祚”表示國運:成語“折足覆觫”,意即鼎足折斷,食物從鼎中倒了出來,比喻執政者力不勝任,以至敗壞國事。

“鼎”又從“王權”引申出“重要”、“大”的意思,因而帝王的輔政大臣的“鼎臣”、“鼎輔”的别稱,他們的職務也有“鼎司”、“鼎席”之稱。豪門大族也别稱為“鼎姓”、“鼎族”等。

“鼎鼎”的疊音詞,有盛大的意思,如“鼎鼎大名”。

《周易》有鼎挂和革挂:“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由此産生的“鼎新”、“鼎革”“鼎新革故”等詞語,意思是破除舊的,建立新的,可以用于改朝換代,也可用于朝政的重大改革。

九大青銅器鼎(閑話青銅器之二)4

閑話“青銅器”之鼎足天下,

到此告一段落,若有失誤,請君不吝賜教,合什緻謝。

敬請關注《閑話青銅器》之三,簋稻簠梁

原創首發:張夢章 (文博碩士)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大同易經研究協會常務理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