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看得見”不是孩子被動地看到,而是孩子自發地想去看,看了之後能夠在他們腦袋中形成具體的圖像,且這些圖像不是淩亂的,是有結構順序的,圖像與圖像之間有關聯。當孩子想說出或畫出這些圖像的内容時,能夠有序的表達出來。
那如何讓主題呈現的内容讓孩子“看得見”呢?
一、讓孩子參與主題内容的呈現
小班幼兒主要以無意識記憶和直覺行動思維為主,容易記住他們感興趣的事情。結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教師應鼓勵幼兒運用語言、動作、塗鴉等表征方式記錄。如在“葉子”主題活動中,教師将幼兒的記錄進行文字備注并使用語音生成相應的二維碼呈現“葉子”主題。
中班幼兒的表征能力進一步提高,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對事物的理解能力逐漸增強,願意用圖畫和符号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利用簡單的符号或圖畫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記錄屬于自己的兒童海報。例如,在“果樹”主題活動中,教師鼓勵幼兒利用點數、符号、圖形等表征方式表現“幼兒園有幾棵樹”,形成了“果樹”主題的兒童海報
大班幼兒正處在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發展階段,願意用圖畫或符号進行自主表達,能夠抓住一些事物的特征,進行初步的分類、整合,因此大班的兒童海報中會出現較多的圖表、符号和文字。例如,在“西遊記”主題活動中,教師鼓勵幼兒利用思維小地圖(思維小地圖的形式如圖所示,指運用思維地圖的形式呈現幼兒在探究活動中的所思所想)表現主題活動的開展脈絡。
仔細觀察這些孩子的畫作,就會發現是由一些像字非字的符号,以及圖畫組合成的。也就是說,這些孩子會感興趣用前書寫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所以,我們更強調“讓孩子把他們的想法畫出來”,而不是寫出來。當主題環境有意的呈現孩子的參與成果後,孩子會關注這些内容,這些内容或許是自己參與的,亦或是同伴參與的,對于孩子來說,都有一種熟悉的感覺,這種熟悉的感覺不自覺地激發了孩子的興趣,進而促使他們關注主題牆呈現的内容。
當我們有“看得見”的思維方式,就會有“看得見”的主題環境呈現方式,從而能真正讓孩子“看得見”這些環境創設的意義。
二、從結構上,讓孩子“看得見”
自左向右結構
自中心向四周發散結構
這就是思維的結構化,從這些簡化的圖示中,就能看出二種主題牆所使用的結構。
在主題環境中,由于内容之間存在各種密切聯系,也就使得呈現方式更加的多樣化。隻有當我們很清晰地知道内容之間的聯系後,我們才能選擇更合适的呈現方式,從而讓孩子更容易理解呈現結構的順序,并能有序的表達出來。
在進行主題牆的環創工作時,應該正确把握主題牆的教育價值,切忌因為一味的追求美觀而顧此失彼。同時,關注主題牆的教育價值還應該融入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應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調動幼兒參與到環境創設中來,引導幼兒與環境積極互動,在與環境的積極互動中學習到寶貴的知識與經驗。
不同地區的幼兒園都有其自身發展的優勢,教師充分開動腦筋,合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發揮本地優勢,認真探索幼兒園環境創設的理念,因地制宜、與時俱進,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