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德經第66章不争之争

道德經第66章不争之争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4 09:38:36

三十輻共一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牅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道德經》第十一章

道德經第66章不争之争(道德經第十一章)1

這一章用了三個形象的類比,來闡明“空”的作用。房子中間是空的,所以我們才能住的進去,杯子中間是空的,所以才能裝得進水去,人心是不是也應該是空的,才能接收新的東西?當然。我們現在常說的“空杯心态”,其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有一個成語叫“虛懷若谷”,說的是做人要始終有謙虛的心态,隻有把心态放低了,才能更容易接收别人的意見和建議,才能更有利自己的成長進步。

道德經第66章不争之争(道德經第十一章)2

從另一個角度,這一章還用了三個形象的類比,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道理,世界上的事情都必須由有和無兩個方面相互配合,任何一個方面都無法單獨發揮好的作用。一個房子,沒有牆可以嗎?當然不行,一個杯子,沒有杯壁可以嗎?那還怎麼能叫杯子呢?所以人也一樣,隻有外在的部分,沒有内心的虛靜,沒有大的格局和虛懷若谷的态度,是無法成就自身的。一個人如果滿滿的都是為自己考慮,沒有心懷天下,沒有容得下别人,那麼這個人工作也不可能做的好,更不可能得到别人的認可。

道德經第66章不争之争(道德經第十一章)3

“緻虛極,守靜笃”這是《道德經》第十六章裡的話,一個人隻有把自己的内心放空,保持一種虛靜的狀态,才能更容易看得到别人的長處,學到别人的優點,才能持續的成長精進。

從第一章到第十章,其實老子一直在強調,我們要認識到“無”的意義。對于“有”的意義,老子不再多說,但是他老人家一直在提醒,我們要看到“無”,“有”背後的“無”,可能更需要我們的關注。這關系到我們的思維方式的轉變。隻有我們看到了“無”,才懂得了“有無相生”的道理,遇到問題才能一通百通。

道德經第66章不争之争(道德經第十一章)4

有一個成語叫“無中生有”,當然現在這個成語被貶義化了,其實“無中生有”恰恰說了一種很高的智慧,在無中看到有,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在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無用之人,也沒有無用之物。我們認為的無用,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并不全面。其實任何一個東西都是有用的,即便是垃圾,分類處理後依然可以發揮價值。更何況是人呢?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既要看到有的方面,更要看到無的方面,在追求外在的存在的同時,更要注重内心的修行,這是一個相生相長的過程,更是一個内在影響外在的過程。一個人隻有做到内在的富足,才能收獲外在的幸福,這是真正的道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