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神經症患者自愈經驗

神經症患者自愈經驗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7 02:13:50

神經症是神經官能症的簡稱,也有人稱為精神神經症 ,是一系列的精神障礙疾病的統稱。常見的精神神經症有神經衰弱、強迫症、焦慮症等。主要是由于患者受到不良的社會因素、不健康的素質和人格特性等原因引起,會導緻患者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受累心髒、腸胃等地方,危害患者的心身健康。

漫語心理誠邀精神衛生科主治醫師——申晨煜博士,開設《關于神經症的那些事》專欄科普相關知識,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剛畢業的時候,我總想着要多做點事情,臨床工作要做好,科研也不能落下,還得兼顧教學,仿佛每天都要做不同的事情,才算是不虛度。

我對「保持常态」充滿了恐懼,那個時候如果讓我安于現狀,比如隻是做好臨床工作,管理好病人、好好出門診,我的内心就會覺得這充滿了「懈怠」,甚至如果親戚朋友詢問的時候,我都沒辦法給出一個令對方、令自己滿意的答案:「如果我大大方方承認了我沒有什麼大的志向,隻想安安穩穩做好一個精神科大夫,并且表現出對科研和教學并不感興趣的狀态後,我就會控制不住地擔心這會讓某些人失望。」

看到李松蔚老師的文章中說到:我們常常陷入這樣的誤區,看不到「保持常态」的力量。因為身邊總是充斥着這樣的聲音「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千萬不要溫水煮青蛙」或者「人們待在舒适圈裡就是不求上進」。

這是沒道理的指控。保持常态又不是什麼都不做,保持常态同樣可以創造價值。過去3年,我們經曆了很多的大事,樓下的飯館因為疫情的原因關閉了不少,每次走進常去的那家面館,都會感慨「這家店還開着,真好!」他們還能全須全尾的保留下來,想必是付出了超出想象的代價。這些代價并非為了讓人們看到驚天動地的變化,隻是為了維持一些不變的常态。

我們實在不必把「非要做出改變」當成信條,職員沒有升職,但仍舊在上班;門口的小賣店沒有擴店,還是維持原有的店面;我沒有在科研、教學上做出成績,但還能按時出門診,接觸患者。

想想這些狀态就足以讓人心安了。

神經症患者自愈經驗(關于神經症的那些事35)1

心理治療中比較強調接納自我,比如「森田療法」說的順其自然,「正念」當中要求不加評判地觀察自己的念頭,「認知行為治療」中來訪者面對情緒問題時,先允許他們存在,然後通過分析和調整認知模式來間接調節情緒。

聽起來蠻有道理,可不少患者反饋做起來有很大的阻力。比如什麼叫順其自然呢?是允許抑郁、焦慮和強迫情緒的出現麼?雖然努努力也能做得到,但實在是有些痛苦。還有些來訪在做正念呼吸訓練時,心中不停地跟自己強調不要評判,可内心有個聲音似乎在抗議:憑什麼不讓我評判,明明這個事情讓我難受,為何我連評判的資格都沒有?

但治療師強調了自我接納是重要的,所以我接納不了的話就是我自己的問題,要麼是方法不對,要麼是能力不足。這麼想的一個結果就是舊的問題沒解決,然後又産生了新的困擾。

因此「接納自我」是個聽着很好,但操作起來并不容易的建議。這裡可以采用「悖論幹預」的策略,也就是允許自己出現不接納,當你無法做到順其自然,或是在「正念」中無法理解什麼叫不加評判的覺察,那就不必非要把「自我接納」當成是标準,允許自己「不接納」也是接納的一部分。

「自我接納」不是要做出改變,恰恰相反,它是「維持不變」。

我經常會遇到兩難的境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但問題是魚與熊掌往往不可兼得。

比如自律的人可以持續保持克制,低鹽、低脂、低碳水飲食,他們也樂于看到堅持的成果。而願意享受生活的人可能整天變着法的犒勞自己,他們并不在意體重增加的風險。但我偏偏是在兩種狀态之間搖擺,點外賣的時候,我既想吃得清淡健康一些,這樣能控制一下超出的體重,但又忍不住想要“火鍋米飯大盤雞”。

我因為左右搖擺而不堅定,也曾想要把兩種想法整合起來,但是矛盾與對立的價值觀哪兒那麼容易就整合了?最後的結果是被迫做出一種選擇,然後心有不甘。

有時候我會想,難道内心隻允許有一種聲音麼?我們總認為自己隻能“有且隻有”一種觀點,這樣才是一緻的,才是穩定的。但會不會正是如此才造成了很多困擾?

現實中我們見到兩個人意見不合時,最好的方法可能不是強行讓一方妥協,而是給兩個人都保留窗口,讓他們各抒己見,求同存異。類似的,一個人的頭腦中如果存在兩種矛盾思維,最好的方式就是兩個都要,隻不過是放在不同的時間來實現。比如一個人既有情緒化的一面,想要家人時時刻刻陪伴自己,又覺得這樣可能讓家人太過窒息了,顯得不夠冷靜克制。與其糾結情緒化和理智那個好,不如兩種都保留,可以在一周内的單數日情緒化,雙數日保持冷靜。允許不同意見的表達,本身就是一種解決方式。

畢竟小孩才做選擇,大人全都要。

神經症患者自愈經驗(關于神經症的那些事35)2

最近正好在看系統治療的書,其中反複提及的一個理念就是「很多父母的教養方式在直覺上有道理,但現實中卻維持了問題」。

所以我決定給閨女來個「反套路」,準備喂的時候我會主動說「媽媽喂」,孩子先是一愣,估計内心在想「爸爸怎麼不按套路出牌」,我趁熱打鐵,連說三遍「媽媽喂」,徹底讓閨女的「逆反心理」表現出來,她就順理成章地喊着「爸爸喂」。

哈哈,竟然這樣就得逞了。

很多父母總是對孩子講道理,想要把「正确」的理念傳遞給他們,這非但解決不了孩子的行為問題,可能還會适得其反。

疫情反彈期間有不少學生在家上網課,孩子能有多少自覺性,經常是聽網課走神,甚至感覺連裝樣子都懶得做,直接「擺爛」,居家辦公的父母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很少有人能克制自己「講道理」甚至「說教」的沖動,但結果往往是親子關系更加緊張,孩子還是不想學。

父母可以嘗試用「非理性」的方式——被孩子挑戰後,放棄用道理來維護秩序,而是用孩子的方式「不講理」地反擊回去。比如孩子要求看動畫片,父母可以搶遙控器,「我喜歡的電視劇還沒看完呢,憑什麼你就能看動畫片?」再比如「我不想寫作業,不想去學校了」「你自己拿主意吧,隻要學校和老師同意就行」。

這麼做可以避免把自己跟孩子放在一個對立的位置上,走孩子的路,讓他們換條路走!

神經症患者自愈經驗(關于神經症的那些事35)3

身邊有一對朋友是夫妻倆,丈夫疫情期間不幸被辭退,閑賦在家,開始的時候他還在各大招聘網站上投投簡曆,但因為年齡問題,最終都石沉大海。妻子坐不住了,她倒不是那種隻會嘴上指責的人,而是會研究各種可行的方案,她建議丈夫可以找找碩士導師,看看能不能推薦到某公司的算法崗位。再不然就是考個博,提升一下學曆。

但是令妻子困惑的是自己好心給出這麼多建議,丈夫反而更加怠惰了,他不再向一開始那樣頻繁地投簡曆,也沒好意思去找導師推薦,讀博倒是答應下來,可眼看就要報名了,他還是拖着遲遲沒報。久而久之,家裡就變成了妻子幹着急,丈夫沉默不語的狀态。

妻子看着日漸“消沉”的丈夫,問我有啥建議。我給出一個讓她有些意料之外的回答,“我的建議就是不給任何建議”。

妻子認為最親近的人在這種情況下給出建議不是理所當然的麼?但她可能忽略了有時主動提出建議會讓對方覺得“自己的事情自己搞不定,還需要别人幫忙”,雖然她不這麼想,但丈夫難免可能會這麼考慮。本來丈夫在這個階段就沒什麼自信心,妻子這麼用心幫忙反倒加重了他的心理負擔。不給建議可以傳達一種信号“我願意相信你自己有能力處理好問題”,這可能會讓丈夫有更多的信心,也能體驗到妻子的尊重和信任。當然如果丈夫主動尋求建議,妻子還是要搭把手的。

另外妻子因為操心丈夫的事情,最近也過得不是很順心,自己有工作,下班得照顧孩子,還要分出相當一部分精力來思考丈夫工作的問題。這也讓她自己疲憊不堪。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丈夫的心理負擔,“我不僅沒有找工作的能力,還給妻子孩子帶來了麻煩”。如果丈夫知道妻子能夠照顧好自己,那麼他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可能能更加專注。

神經症患者自愈經驗(關于神經症的那些事35)4

強迫性窮思竭慮是一種特殊的強迫思維,從外界看來Ta們往往思考的是一件本身沒有意義的事情,比如「為什麼眉毛長在眼睛上面?」「樹木為什麼不往地下長?」等等。

Ta們自己對上述問題的态度是「遊移不定」的,似乎「向左走還是向右走」都無法令Ta們自洽。當你用「大多數人」的邏輯來告訴Ta這件事情本身毫無意義,「你不應該浪費太多的時間在這個問題上」,有些人會表示「自己也不想這麼去思考,但似乎難以克制自己」,還有些人像是着了魔「這個問題如果解決不了,生活其他方方面面都無法進行」,Ta們會想盡一切辦法,比如反複跟别人傾訴,試圖得到答案。

患者往往「被動」地進入這樣的思考,Ta們因此而感到痛苦和糾結。被動思考的過程不受自己控制,它會令人感到内耗。那如果我們能有辦法讓他變「被動」為「主動」,是不是會好一些?

如果你告訴Ta「這個問題本身是值得思考的」,Ta也會表示不解,「如果值得思考,為何想了這麼久了還沒答案?」「這個問題也太難了!」

可能恰恰就是因為「問題太難」了,它才變得有吸引力,小時候做奧數題,那些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不會讓人印象深刻,反而是做不出來的題目才會讓人日思夜想、廢寝忘食。何況還有「哥德巴赫猜想」「黎曼假設」等未被解決的難題讓無數數學家前赴後繼。心理學上也有諸如「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蔡格尼克效應」來論證「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我們不一定聽從于他人的說法,或許「眉毛長在眼睛上面」「偶數就比奇數幸運」等觀念對你來說就是重要的,就是值得思考的。你完全可以開辟出一些時間專門用來思考它,而不是「被動」卷入其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