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中龍船惟東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鄉鄉有之。”每年到了臨近端午節,節日的氣氛就被烘托了出來。
無論是包粽子還是賽龍舟都是端午節的習俗,絕大多數人頂多吃吃粽子,但對于東莞水鄉片區的人們來說,熱鬧的龍舟活動才是保留節目。
賽龍舟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相關的習俗,關于賽龍舟的起源,有很多說法,比如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祭龍神等。
古代賽龍舟主要目的是為了祭祀,而如今的賽龍舟更像是一場水上運動,全國多地都會舉辦類似的比賽。
若能親臨現場觀看一場賽龍舟,你一定會被緊張的賽事所感染,人與人相互配合發揮到了極緻。
船面上鼓在最中央,兩旁劃的人要聽鼓聲,兩頭是梢槳靠此端正舵向,所以俗語說“鼓是令,梢是命”。
賽龍舟比賽固然精彩,但也不要忽略了撐起這場賽事的龍舟本身,說起龍舟制作,不得不提東莞中堂。
中堂龍舟“大頭龍”龍舟制作技藝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手工技藝,曆來廣東省東莞市的中堂鎮都是龍舟制作之鄉。
中堂制作的龍舟主要為龍頭高高翹起的“大頭龍”,看上去器宇軒昂威風凜凜,該型龍舟細長形似柳葉,可乘劃手56人。其結構分為龍頭、龍尾、龍骨、龍腸、冚闆諸部分。
龍舟制作的工藝流程為:選底骨(龍骨)—起底—起水—打水平—轉水—做大旁—做橫擋—做坐闆—安龍腸—加固中腸—上桐油灰—刨光—塗清漆—制作安裝龍頭—安裝尾舵。
中堂制作的龍舟,設計精心,尺寸準确,用料上乘,結實、威武、流暢,工藝精湛,非常受民衆喜愛。
中堂龍舟技藝成非遺中國是龍之鄉也是龍舟之鄉,龍舟有數千年曆史,龍舟在古人眼中是龍之化身,龍舟是龍舟競渡的載體,所以龍舟制作不僅關系到比賽,更關系到曆史的傳承,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
從良木到龍舟和數百年前一樣,曆經數十道工序,需要6個工人同時做工,花費20天左右時間。
其中手工制作龍頭是甚為複雜的細緻活,要經曆設計、選木、開料、勾畫、雕刻、打磨、上漆等十多道繁瑣工序。
除此之外再釘入上百斤鐵釘,耗去6立方米木材,無數次手工的打磨、撫平和拼接,方才能成龍形,這種民間傳統的手工制作龍舟方法一直延續至今。
中堂鎮是東莞市及鄰近市縣唯一有龍舟制作坊的鎮區,在2008年龍舟制作技藝也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近年來龍舟制作技藝仍難逃後繼無人的尴尬,不過龍舟競技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龍舟的需求量和愛好者也在不斷增加。
随着龍舟制作工藝水平的提高,龍舟也得到了更好的發揚和傳承,隻有守住一份寂寞才能留住一份絢爛。
最後小編在這裡祝大家端午安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