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包包裡的梳子

包包裡的梳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8 17:21:34

包包裡的梳子(梳妝上的扛把子)1

梳子作為梳妝用具,已經有五千多年的曆史了。到了現代,梳子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古今更流傳有“甯可沒飯吃,不能沒梳子”的民間俗語。那麼,梳子是怎麼來的呢?

包包裡的梳子(梳妝上的扛把子)2

在遠古時期,部落首領的皇帝有個王妃叫方雷氏。在慶典或者祭祀等重大的活動時,方雷氏會把部落女子召集在一起,用手指為她們把頭發弄好。後來方雷氏便借用吃剩的魚骨代替手,來為人們梳發。隻是魚骨脆而易斷,最終便選擇相對堅硬的木頭,制成魚骨狀,成為流傳千年的梳子。

包包裡的梳子(梳妝上的扛把子)3

古代的梳篦,既是一種重要的飾物,又是一種必備的梳理工具。作為人類物質創造和精神創造的綜合産物,梳篦以獨特的方式,不僅記錄了社會生活狀态的變化,同時也反映了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古往今來,無論是聲名顯赫的高貴名流,還是日出而作的平民布衣,都與木梳朝夕不離,古詩《木蘭詩》中就有“脫帽著頭”、“當窗理雲鬓”等詩句,集中反映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與木梳的緊密聯系。木梳也經曆了漫長的發展過程。

包包裡的梳子(梳妝上的扛把子)4

盛唐時,梳篦花色繁多,不勝枚舉,大的竟有二尺多長。北宋以來,質地日趨貴重,金銀栉具相當流行,大文豪蘇東坡曾有“山人醉後鐵冠落,溪女笑時銀栉低”的詩吟。元代,常州梳篦從運河經長江出海,随着“水上絲綢之路”傳到海外。明清時期,文獻中關于常州梳篦的記載漸多。明代關于常州西郊八景之一“文亨穿月,篦梁燈火”的記載,把左運河畔篦箕巷的夜景描繪得栩栩如生。辛亥革命後,梳篦的需求量因人們剪辮而激增。當時還流行着一種“劉海篦箕”的小型篦子,許多人身上挂個小口袋,袋裡裝一把劉海篦箕,引為時髦。

包包裡的梳子(梳妝上的扛把子)5

古人把頭發又稱為“青絲”,取“情思”之諧音,用頭發寄托相思之情。而梳理頭發用的梳子也成了男女之間的定情信物。在我國古時候,送梳子有“私訂終身、白頭偕老”的意思。另外,古代的女子出嫁前有讓家人為其梳頭的習俗,所謂“一梳梳到底,二梳白發齊眉,三梳子孫滿堂”,既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願,也是一種愛意的傳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