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最終會枯竭嗎?就像如今的“手機電量焦慮”一樣,人類在很久以前就擔心地球上的石油會不夠用,估算着石油的“續航”極限幾十年前,有人給出的答案是50年幾十年後,有人的答案還是50年,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石油最終會枯竭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就像如今的“手機電量焦慮”一樣,人類在很久以前就擔心地球上的石油會不夠用,估算着石油的“續航”極限。幾十年前,有人給出的答案是50年。幾十年後,有人的答案還是50年。
石油會枯竭嗎?技術發展,石油“用之不竭”的願望能實現嗎?人造石油行不行?新能源距離替代石油還有多遠?
中國之聲、央視頻攜手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推出全媒體系列科普欄目——大師課堂《科學家講科學》。20 位院士名家暢談熱點事件,為公衆科普答疑。
今天,中國科學院院士王鐵冠與你一起探路石油勘探發掘的“高能”現場。
石油到底能“續航”多久?
如今,石油以各種形式參與着人類生活。從塑料到口紅,從化肥到瀝青,當然還有汽油、煤油等,各類石油産品用途廣泛多樣。
為什麼人們擔心了這麼多年,石油的“續航”極限卻被一推再推?
王鐵冠院士認為,技術發展是重要原因之一,“技術的發展和對儲量的估計不可同日而語了。”他以大慶油田為例解釋:“剛發現油田時,我們對其地下兩米以内的油層不具備開采能力。随着技術發展進步,實現了對兩米以内薄油層中原油的開采,大慶油田儲量随之翻番。勘探開發超過60年後,大慶油田常規油氣資源已經進入開發的中後期。去年,大慶油田古龍頁岩油勘探宣布取得重大戰略性突破。”
在擔心“石油會枯竭”了很長一段時間後,又有觀點走向另一個極端:認為石油越采越多,用不完。
王鐵冠院士表示并非如此。“畢竟生成石油要以千萬年計,而人類開采和使用石油的速度非常快。從長遠來看,化石燃料終将被新能源替代。”
新能源、人造石油能替代石油了嗎?
那麼,石油将何時被新能源替代?
王鐵冠院士表示,當前各種新能源的技術尚未發展成熟到可以完全替代化石能源的階段。“技術上要可行,經濟上也要合适。在我們可預見的将來,化石燃料包括石油和天然氣,還不容易被替代。”
關于石油的成因,目前存在無機成因和有機成因兩種說法。在國際上,有機成因的觀點較為主流。該觀點認為,生物死亡後被埋藏在地下,地下溫度增加但通常不超過200度時,經過幾千萬年的漫長的地質作用過程,可以引起幹酪根裂解而生成石油。
另一個問題來了:石油能不能人造呢?
王鐵冠院士告訴大家,能。“油母頁岩也就是油頁岩,是一種富含幹酪根的頁岩。将油頁岩開采後加熱,進行蒸餾、幹餾,就可以将幹酪根中複雜的有機物質的大分子裂解出烴類,生成可作為燃料油的頁岩油或進一步将其制成汽油和柴油,這是人造石油的途徑之一。”
我國人造石油工業在上世紀50年代得到較快發展。遼甯撫順及廣東茂名是我國重要的人造石油生産基地。
不過,他也指出,從經濟層面考量,人造石油成本太高。
找尋原油的“DNA密碼”
在油氣勘探中,人們常利用石油的“DNA密碼”——生物标志化合物來讀取原油的信息。
“石油是運動的,人們找到石油的地層、地點一般不是石油生成的地方。”王鐵冠院士介紹,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子骨架保留了生物體的分子骨架,能表征有機物質的生物來源,比如通過生物标志化合物可以探究石油是由哪套地層生成的,也可以指示石油是哪類生物形成的。
目前,C18~C23 13α(正烷基)-三環萜烷系列是唯一由中國學者鑒定、命名的生物标志化合物。
1978年,王鐵冠在一次野外地質勘察時撿到一塊灰綠色碎石,在放大鏡下觀察到其中含有瀝青。
在石油地質工作中,人們常把天然瀝青視為“油苗”,因此這很快引起了王鐵冠的注意。他當即選點進行人工槽探,挖出了三米八厚的黑色瀝青砂岩。通過有機地球化學分析和同位素年齡測定等方法,他确定這是一處古油藏。
當時,儀器和分析手段有限,十年後,王鐵冠團隊用氣相色譜—質譜儀從中檢測到一個當時在國際文獻中未報道過的新化合物系列。後來,經過色譜—質譜标樣共注,他們于1990年确定了這一新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結構,并将其命名為13α(正烷基)-三環萜烷。
王鐵冠院士表示,迄今僅在我國元古代的地層和油苗、瀝青中,檢測到13ɑ(正烷基)-三環萜烷系列的生物标志物,可能寓意該系列化合物是元古代時期的标志性産物,對于我國古老地層和深層油氣勘探具有實際意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