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雙寶
從前小鎮上很少有成品衣服,多是買布找裁縫做衣服。那時沒有化纖布,多是棉麻和絲綢之類,什麼華達呢、直貢呢、燈芯絨、卡其布、白洋布、香雲紗等等,有些布名想不起來了。七十年代出來的确良、的卡曾風靡一時,不過很貴,農村人一般買不起。
那時很少穿新衣服,穿補丁衣服很平常的。快要過年時,母親會帶我到鎮上供銷社去買布做新衣服過年。商店裡的布料一卷一卷的,大約有一米高度,豎着放在貨架上面,擠得緊緊的。
買布時售貨員把貨架上的布卷拿下來給你看,選好布料,售貨員問買多少,回答買一丈二。于是售貨員拿出竹尺量布,邊量邊數:一尺、二尺、三尺……數到十二尺時停下,放一點點餘量,半寸不到吧,用剪刀剪一小口子,然後雙手抓住布口,使勁一扯,“吱”的一聲,布被扯開了,動作熟練,所以我們那裡買布也叫“扯布”。
接着開票,票開好并不交給買布的人,而是往挂在鋼絲上的夾子上一夾,順着鋼絲滑道猛地一推,票就滑到對面的收銀台了。
買布人到收銀台付錢,交布票,
結好賬收銀員蓋章後,把票又順着鋼絲滑回到售貨員這裡,就可以取布走人了。商店裡有好多條這樣鋼絲拉直的滑道,由各個櫃台通向收銀台。我們那裡方言,把這樣的開票叫“開飛子”,為什麼這樣子叫?我也搞不懂,大概票在鋼絲上飛過來飛過去的,就叫“開飛子”吧。
布料一卷一卷的,每卷布都不是恰好賣光,到最後總會剩下幾尺邊角料,我們那裡叫“布頭子”,怎麼處理呢,扔掉吧,你把那時當現在啊?衣服扔掉也沒人要啊,這種布頭子店裡會削價處理,比布便宜多了,而且不要布票,很緊俏的,買回家可以給孩子拼湊花衣服,可以做鞋子,還可以縫書包什麼的,很多人想買,但是要有關系才能買到,能買到布頭子很高興的,那時窮啊。售貨員蠻吃香,能搞到緊俏物資和削價商品,工作穩定,能謀到這樣的工作不容易哦。
從前不像現在,商店多是開放式的。那時的櫃台,顧客是不能進入的。選商品要售貨員拿給你挑選,不中意放回貨架,要售貨員再拿,直到選中。顧客挑的次數多了,有的售貨員就不耐煩,把臉拉得老長。甚至公開表達不滿:挑好了沒有啊?都像你這樣挑剔,我就不要幹别的事了!
售貨員服務态度有的很好,但也有的很差甚至惡劣。有的售貨員以貌取人,看到衣衫褴褛的顧客,待理不理的,甚至出言不遜。嫑看牆上寫着:熱情服務,百問不煩,實際不是那麼回事。
現在的售貨員賣不出營業額,老闆要罵的。因此見到顧客上門,熱情迎接,耐心介紹商品的優點,生怕把顧客給弄跑了。那時沒這回事,也沒有營業額的概念,拿固定工資,賣多賣少一個樣,不用擔心顧客跑路。票證多是定點供應,不管态度好壞,隻能在這個店裡買,沒有選擇餘地。再說,憑票供應,售貨員想多賣也賣不成,所以無所謂賣多賣少。沒有顧客來打擾,售貨員可以閑聊,可以喝茶,可以看報,落個自在。那時的售貨員工資很低,能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就不錯了,但是上班輕松,沒有什麼壓力,所以遇到挑來挑去的顧客,有人就嫌煩,态度差也是自然,體制慣出來的毛病。
布買好就找裁縫做衣服。做衣時本人要到場,給裁縫量尺寸,記下身高、胸圍、腰圍等。
把布丢下,然後告知取衣日期,回家等着取衣。縫紉機不知何時出現的,最早的老裁縫用手工做衣服,農村婦女多穿大襟衣服,紐扣是用布條扭的,從頸口斜着到腋窩一直向下扣上……
取衣時,裁縫把做好的新衣和裁剪下的邊角料一并交給衣主。不過,邊角料不會全部返還的,裁縫會暗中留下一些,俗稱“落布”,那時流傳一句話:裁縫不落布,三天落一條褲,意思是裁縫總歸要落布的。
現在看不到裁縫了,沒有人買布做衣服了,回首往事,感歎世道變化真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