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攝影師的心路和經驗

攝影師的心路和經驗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9 11:14:12

攝影師的心路和經驗?十多年前,我去北京萬壽路時任人民日報副總編梁衡家裡,請他為我即将出版的《随訪連戰的日子》一書作序梁先生欣然應允,臨走時他建議我:“當了多年攝影記者,總該寫一本新聞攝影方面的書”我這人有時粗心,有時細心梁先生的話我一直記着,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攝影師的心路和經驗?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攝影師的心路和經驗(一個攝影人的記錄與思考)1

攝影師的心路和經驗

十多年前,我去北京萬壽路時任人民日報副總編梁衡家裡,請他為我即将出版的《随訪連戰的日子》一書作序。梁先生欣然應允,臨走時他建議我:“當了多年攝影記者,總該寫一本新聞攝影方面的書”。我這人有時粗心,有時細心。梁先生的話我一直記着。

此後,許多好友也提出了類似的建議。靜心一想,自己畢竟是改革開放後第一批新聞攝影專業本科畢業生,在一線采訪報道多年,也該對攝影記者的專業和工作有所總結。于是便開始查閱整理圖文資料,陸續整理出20多萬字的草稿。後來時政采訪一忙,實在顧不上,一拖就是近十年。

轉眼進入2019年,一個初春的早上,陽光隔着窗子灑進來,我翻開日曆,猛然發現從事攝影工作已整30年。歲月如梭,影像留痕。30年的風雨已經化作無數張大大小小的圖片,青春韶華已鑲刻在曆史的記憶中。從20世紀80年代在人大上學起,我就欣賞“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的觀點,“再不寫就忘了!”一股強烈的欲望催促我打開電腦,重讀塵封多年的草稿,正式書寫新的篇章:《攝影實戰手記——一個記者30年的記錄與思考》。這時發現,攝影是歲月的記憶,需要靈感更需要沉澱,盡管拖了十年,積累的拍攝經驗和思考也豐富了許多。

和攝影結緣

20世紀70年代末,父親第一次允許我用家裡的海鷗相機照相。盡管那年春天在頤和園的細雨霏霏中給家人拍了半天,因膠卷沒挂上,沒留下影像,記憶卻挺深刻。從那時算來,自己學拍照的時間和改革開放大緻相同。想來學攝影也有些偶然。20世紀80年代,新華社要建設世界性通訊社,要“文字攝影兩翼齊飛”,感覺攝影這隻翅膀不夠有力,便與中國人民大學合作培養一批新聞攝影本科生。從小當宣傳委員的我就報了名,雖然高考成績在班裡倒數,但還是幸運考上了攝影班。此後知恥後勇,學習上奮力追趕同學,同時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利用假期跑了十多個省市,拍攝大别山革命老區和記錄社會的照片,在學校辦了兩次小型攝影展覽。那時聽新華社老攝影記者講課,就希望以後用攝影為國為民服務。在新華社湖北分社實習結束後,我寫的一篇《做一個真正的新華人》刊登在新華社内部報紙,那是我的初心和決心。

1989年,我到新華社攝影部工作後不久,赴大西北甘肅分社實習鍛煉,總想拍照片發稿,卻難有機會。憋得難受,又不想浪費大好時光,隻好一邊拍照,一邊采寫新聞,發文字消息和散文随筆等,一年下來文字稿件發了幾十篇。後來人家不明白我作為攝影記者,為什麼總愛寫文章,其實那是在大西北實習時逼出來的。回到總社後做圖片編輯,兼職幹記者的活兒,白天值班晚上采訪,晚上值班白天拍照。有一年元旦,攝影部組織攝影記者拍攝“新年一日”活動,我下夜班後,騎車到西單地鐵拍施工,到政法大學拍夜讀,再到大鐘寺拍敲鐘。第二天一早,又到北海拍滑冰。當時幹活兒感覺像打了“雞血”一樣,我曾在辦公桌前貼過一張紙條——“最大限度克服自己的惰性”。

那幾年,我每年照片發稿量比起專職記者也不算少。有耕耘才有收獲,後來我被調入向往已久的記者組。報道大興安嶺森林火災,我使勁往裡沖,害得森警政委把我拉出來訓斥,“你出事誰負責任?”1998年南北方特大水災,我在九江奮戰近半月發高燒,領導命令我回京,但我還是堅持了幾天,總想拍到更理想的照片。後來幹時政新聞攝影,我給自己的采訪要求是“不放過任何有價值的瞬間”,激勵自己不敢懈怠、少留遺憾。其實攝影是個遺憾的藝術,怎麼可能窮盡一切精彩瞬間呢?工作中我一直以優秀前輩、同事和同行為榜樣,努力向他們學習,我想用勤奮來彌補智力和水平的不足,對得起這份職業。

不願意“out”的攝影人

攝影人不僅要勤奮,還要用心、動腦子。21世紀初,攝影形勢風雲突變,膠片相機換成了數碼相機和手機,網絡普及、移動互聯網成為媒體傳播主戰場,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異軍突起,傳統媒體面臨被邊緣化的危險。當年我最早接觸博客等新媒體也是被網絡和朋友逼出來的。2005年前後,老同事、時任大旗網總編的馬曉霖邀請我去開博客。當時覺得拍照片隻有通過編輯部發稿才是正路,沒上心。2007年兩會期間,新華網給記者開設了博客,鼓勵大家供稿,于是我嘗試着把過去的圖片和文章發到新華網和新浪網博客上,結果引來不少讀者的觀看和評論。“這玩意兒厲害!”過去發照片那麼費勁,如今随時在網上發表,立刻就能看到反饋并互動交流。“好東西,幹嘛不用?”于是開始熱衷發博客。2008年,我在博客上發表的《教育立國不是一句口号》,用當年去日本拍攝的照片講述其教育啟示,點擊量30多萬,留言500多條,感覺新媒體大有益處。

這之後的10年間,我陸續在新浪網、新華網的博客上發表了300多篇圖文作品,刊載圖片上千幅,撰寫各類文章幾十萬字,和衆多網友形成了有益的互動交流,點擊量近2000萬次,在網上産生一定影響。現在想來,緊張工作之餘發新媒體是件辛苦的事,總怕出錯,有些文章先發給朋友審看,反複斟酌很久才發出去。

當時新華社内部刊物《新聞業務》曾約我講述發新媒體的感受,我的想法是:新媒體影響越來越大,新華社記者有責任搶占網絡陣地,通過生動的圖片和事實去影響和感染讀者。那時發表的不少正面、講立場的圖文作品,被朋友和同事視為“很正的博客”。比如2012年秋天,我把新華社播發的照片《為外賓撿眼鏡》轉發到微博上,因照片自然接地氣,産生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攝影與繪畫、音樂、文字、視頻相比,與社會生活聯系最為緊密,具有瞬間形象生動的優勢。但任何事物有長就有短,新聞照片隻能用二維、靜止的畫面記錄傳播力豐富多彩、動态有聲的世界,有自身的局限。多年的實踐發現,攝影人隻有用“攝影 文字 思考”的方式,圖文并重,相互補充,才能增強圖片報道的深度和廣度,擴大輿論傳播和影響力。早在1985年全國新聞攝影理論年會上,時任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長蔣齊生就提出要“圖文并重”,新華社老社長穆青也倡導“文字攝影兩翼齊飛”。當年前輩的教誨對我以後踐行“圖文并重”的理念有不小影響。

多年來,我連續撰寫出版了幾本紀實圖文著作,每本書大多選用200多張紀實性的圖片,再加上親曆和思考的文字,成為中國攝影家協會和中國作家協會的雙料會員。現在回想,最早出書也是朋友催促出來的。2001年從阿富汗前線采訪歸來後,得知我有前方采訪經曆,我的中學同學、後來擔任《中華英才》總編的朱軍追到家門口,強烈建議我寫本書,“不寫,以後要後悔!”幹攝影記者最怕留遺憾,于是被逼着寫起來,經過數次修改,2003年初出版了《奔波在戰争前線》。此後的幾本書大多這樣寫出來,比如《我們這30年——一個記者眼裡的中國改革開放》,就是原來的新華社攝影部副主任、當時的外文出版社社長徐步建議并鼓勵我撰寫出版的。

進入新媒體時代,如今的攝影人不僅要會拍照片、拍視頻、寫文章,還要善于傳播,讓照片産生影響力。不願意“out”的攝影人,就得跟上這個時代。

一個攝影人的30年

時代在變,攝影也在變,自己對攝影的感悟和思考也在變。一開始,拿相機拍留影和花花草草;後來,拍社會新聞、突發事件、時政新聞,那是工作任務;再後來,有意識地多記錄一些新聞現場,為曆史保存資料;到如今,逐漸用多元化和大視野的角度看攝影。觀察、聚焦、拍攝、思考,攝影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深深融入生活中。

攝影是與現實生活和個性追求關聯密切的媒介,不同人有不同的思考和理想。攝影對于我是工作和職業,也是愛好和快樂。多年來,總希望用手中的相機為社會和民衆做點兒實事和有意義的事。多年前,照片《總理為農民讨工錢》發表後,赢得不少點贊。能為民衆和農民工做點事,我感到欣慰。照片之所以産生影響,是時代的需要和民衆的呼聲,我不過是個記錄者。新華社社長、總編輯何平曾在《我們這30年——一個記者眼裡的中國改革開放》一書序言中說:“記者的使命不僅在記錄曆史,更在于推動社會的變革和進步。”領導和前輩的鼓勵,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

幾十年中,握着相機的我像坐在高鐵上,穿梭在飛速流轉的時空中,感受時代的變遷。其間經曆了數千次的采訪報道,走遍全國,拍攝過近百個國家和地區,留下了約百萬張圖片,發表了數萬張新聞圖片,采用圖片的報刊剪報裝滿了半個書櫃。我從箱子裡翻出過去拍攝的膠片,又在硬盤裡查閱了幾十萬張數碼照片,翻閱了幾十萬字的日記和筆記,以及數百篇自媒體圖文作品和攝影理論文章。重讀這些老照片和文字,是快樂的回憶也是重新的思考。攝影是個半體力活兒,整理資料也是個苦差事。

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和我們每個人的今天。攝影伴我成長,也伴我度過了人生最美好的30年。回望過去,心存感恩;曆經風雨,無怨無悔。《攝影實戰手記》一書中的圖片和文字既是一個攝影人30年攝影實踐的總結和感悟,也或多或少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一段曆程。這本書是紀念激情燃燒的歲月,更是寫給喜歡攝影的朋友們的,因為愛攝影讓我們成為朋友,彼此息息相通。

這本書準備了近十年,撰寫修改耗時近兩年。對于更善于用鏡頭說話的我,寫作是艱辛的,畢竟人到中年,勞累多年的身體總有些疲憊和毛病,隻能咬牙堅持寫下去。誠實做事、做人,盡心拍照、求索,是我一貫的生活追求和工作方式。這本書我依然延續以往的寫作習慣,用親曆的事實,寫采訪拍攝的經曆和技術技巧運用,以及照片背後的思考。前些年出版了幾本紀實性圖文著作,現在第一次寫“攝影書”,發現按快門容易,寫書難。攝影采訪經曆很多,圖文資料複雜,時間跨度大,整理、研究和總結實屬不易,隻能盡力而為,将個性化的攝影實踐和普遍公認的理論結合,争取給廣大影友提供有益的知識和借鑒。我的每本書都是一邊寫,一邊發給朋友提修改建議,挑選編輯照片和寫作修改也是個學習的過程,我願意把書當成和朋友溝通交流的平台,與大家一起成長進步。(劉衛兵)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