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對損,閉對開,碧草對蒼苔。
【注釋】:損:減少。
碧草:碧綠的草。
蒼苔:青色的苔藓。蒼,本義是指草的顔色。也可指淺青色。南宋葉紹翁《遊園不值》詩中有“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的句子。唐朝李白有詩句“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
書簽對筆架,兩曜(yào)對三台。
【注釋】:書簽:古代指懸于卷軸一端或貼于封面的署有書名的竹、牙片、紙或絹條。也指貼在線裝書書皮上的标有書名的紙或絹的條兒,其上的文字可以手寫或印刷。現代的書簽指為了記錄閱讀進度而夾在書裡的小薄片兒,多用紙、陶瓷、竹片等制成。
筆架:擱置毛筆的架子。杜甫有詩句“筆架沾窗雨,書簽映隙曛。”
兩曜:指太陽和月亮。在以前,日、月和火、水、木、金、土五星為七曜,分别用來稱一個星期的七天,日曜日是星期日,月曜日是星期一,其餘依次類推。
七曜
三台:星名。相傳天上有三台六星,在人為三公,在天為三台,上台司命,中台司爵,下台司祿。《晉書·天文志上》:“三台六星,兩兩而居……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主開德宣符也。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為司命,主壽。次二星曰中台,為司中,主宗室。東二星曰下台,為司祿,主兵,所以昭德塞違也。”三公:太師、太傅、太保。
三台星
周召(shào)虎,宋桓魋(tuí),阆苑(làng yuàn)對蓬萊。
【注釋】:周召虎:周朝的大臣召虎,也作邵公。當時周厲王暴虐無道,召虎多次勸谏周厲王不要施加重稅,不要忽視民怨,不要堵塞民衆的言路,周厲王都不聽。後來發生了國人暴動,周厲王被驅逐到彘,并死在了那裡。周宣王即位後,召公與周定公輔佐周宣王,史稱“周召共和”。
宋桓魋:宋國的桓魋,他是春秋時期宋國的司馬,負責掌管軍權。《史記》記載,孔子經過宋國的時候,在一棵大樹下教弟子們學習禮儀,桓魋帶兵過來把大樹砍掉了,孔子就帶着學生們離開了。弟子們勸孔子可以快點走,孔子說桓魋能把我怎麼樣呢?然後去了鄭國。
阆苑:阆風苑、阆風之苑,傳說中昆侖山之巅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詩詞中常用來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有時也代指帝王宮苑。清朝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有《枉凝眉》,其中說“一個是阆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挂。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禁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蓬萊:神話傳說中的神山。詩文中借以比喻仙境。晉朝王嘉在《拾遺記》裡記載了三座仙山,即“三壺,則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壺,則方丈也;二曰蓬壺,則蓬萊也;三曰瀛壺,則瀛洲也。”
薰風生殿閣,皓月照樓台。
【注釋】:薰風:和暖的風。指初夏時的東南風。
皓月:明月。皓,潔白,明亮。
樓台:高大建築物的泛稱。宋朝蘇麟有詩句“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唐朝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宋朝秦觀有“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卻馬漢文思罷獻,吞蝗唐太冀移災。
【注釋】:卻馬漢文思罷獻:卻,退卻,拒絕。漢文,指漢文帝。漢文帝是西漢時期的明君。他做皇帝的時候,有人進獻了一匹千裡馬。漢文帝為了杜絕官員們向上級獻禮的惡習,沒有接受,還發下聖旨說他不接受各地的進獻,讓各地官員不要進獻禮物。
吞蝗唐太冀移災:唐太,指唐太宗李世民。《貞觀政要》中記載,唐太宗貞觀年間,京城長安大旱,蝗蟲四起。唐太宗進入園子看糧食的損失情況,看到有蝗蟲在禾苗上面,就捉了幾隻蝗蟲詛咒說:“百姓把糧食當作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這對百姓有害。百姓有罪,那些罪過全部在我自己一人身上,你如果真的有靈的話,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禍害百姓了。”說完就要把蝗蟲吞下肚子去。周圍的大臣們連忙勸道:"皇上啊,這東西恐怕吃了要生病的!不能吃啊!”唐太宗說:“我真希望它把給百姓的災難移給我一個人!為什麼要逃避疾病呢?”說完,就把它吞了。從此蝗蟲不再成災。冀,希望。
照耀八荒,赫赫麗天秋日;震驚百裡,轟轟出地春雷。
【注釋】:八荒:四面八方遙遠的地方,指“天下”。根據西漢劉向《說苑》的講法,九州之外有四海,四海之外為八荒。
赫赫:燦爛明亮的樣子。
麗天:附着于天,附着在天空。麗,動詞,附着。
春雷:春天的雷。
轟隆隆的春雷驚動百裡大地。這是描寫驚蟄時節,春回大地,雷醒萬物。
上平15韻有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雨、八氣、九絕、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聲律啟蒙》是訓練兒童應對,掌握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協調,琅琅上口,從中得到語音、詞彙、修辭的訓練。
《聲律啟蒙》每韻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為: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切韻》《廣韻》等韻書,中古漢語按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歸納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們現代的漢語拼音四聲)四種聲調,二元化分類,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統稱為仄聲。
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 了 的是平聲。
普通話入聲消失,入聲歸入仄聲中的上去兩聲和平聲中的陰平、陽平,這導緻用普通話判别詩詞平仄會有錯誤。
現代普通話漢語拼音的四聲“ā á ǎ à”,我們小時候學習稱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其實它們有專業的稱謂。第一聲叫陰平或平調;第二聲叫陽平或升調;第三聲叫上聲或上音;第四聲叫去聲或去音。這樣一對照,我們普通話的一聲、二聲即為“平”,三聲、四聲即為“仄”。 (中古漢語中的“入”聲,已并入其它聲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