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玉和讷親都是清朝重臣,在朝中資曆深厚,有着不可撼動的地位。當時也是乾隆最信任的兩大重臣。然而有個人做官不久,卻要乾隆同時撤銷他們的職位,這是怎麼回事呢?
(劉統勳劇照)
這個人叫劉統勳,山東諸城人。
劉統勳出身于書香世家,幾代人都是進士出身,受家風熏陶,他年幼時便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雍正二年,26歲的劉統勳考中進士,踏入仕途。
劉統勳的仕途也是一帆風順,先是被翰林院選為庶吉士,擔任編修。由于他才品兼優,很快入值南書房(皇帝的秘書處)和上書房(皇子讀書處)。
乾隆繼位後,大力提拔年輕有為的年輕幹部。
35歲的劉統勳先是被提拔為内閣學士,次年,又被升為刑部侍郎。
乾隆四年,劉統勳由于母親病逝,丁憂回籍。
乾隆七年,劉統勳守孝期滿,乾隆再次任命他為都察院左都禦史,讓他負責監督朝廷官員的言行舉止。
劉統勳上任不久,便給乾隆上了一道奏折,這道奏折立刻在朝廷引發了軒然大波。
(乾隆上朝)
原來劉統勳在這道奏折中彈劾了三朝元老張廷玉和乾隆最器重的名将讷親。
劉統勳在奏折中說,大學士張廷玉位及人臣, 家族在朝中做官者達19人之多,而他世代聯姻的姚家在朝中為官者也有13人之多。經過考察,雖然張姚兩家做官都是走的科舉和襲蔭這兩種正途,但是由于百姓都在傳張和姚,占半朝,因此應該抑制他們在官場上的勢頭,建議三年内不起用張姚兩家人為官。
又說讷親“出一言而勢在必行,定一稿而限逾積日”。意思是說讷親身兼吏部尚書和戶部尚書的職位,在工作中獨斷專行,根本都不聽别人的看法和建議,希望乾隆能削減他的權力,讓他自省改過。
當時的張廷玉和讷親都是乾隆身邊的重臣,特别是張廷玉,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用,還被雍正下诏,待其百年以後入享太廟。
劉統勳不過才上任,就彈劾這兩大巨頭,顯然是不懂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朝臣們也等着看劉統勳吃不了兜着走。
然而,乾隆在批複中說道:“朕以為張廷玉等人平日果然敢擅作威福,那麼劉統勳必不敢上此奏折。今天既然上此奏折,則證明張廷玉并無聲勢能鉗制輿論,此乃國家之祥也。大臣責任很重,權力很大,原不能免人指摘。聞過則喜,古人所尚。如果張廷玉因為劉氏此奏而有幾微芥蒂于胸臆間,則非大臣之度矣。大學士張廷玉親族甚衆,因而在朝為官者亦多。如今經過劉統勳議奏,每個人都會更加謹饬為官,對張廷玉一家也有利無害。”
(彈劾張廷玉)
乾隆這話一方面表達了他對張廷玉等人的信任,另一方面又間接地肯定了張廷玉沒有專權亂政。同時又誇獎了劉統勳不懼權勢,敢于進谏的精神。所以乾隆在批複中強調,張廷玉萬不可“芥蒂于胸臆”間。
除了批複,乾隆還将劉統員的奏折拿給朝廷官員傳閱,并讓他們學習劉統勳不畏權貴,敢于進谏的精神。
如此一來,新上任的劉統勳得到了乾隆的器重,他的名聲也遠播朝野。
劉統勳後來果然是個非常清廉的官。他為官多年,久居相位,又為乾隆所倚重,因此想要攀附巴結他的人多了去了,然而他對這些人一向沒有好臉色,并且對家奴嚴加管束。
劉統勳去世後,乾隆親往吊唁,發現他家房窄屋小,家裡一貧如洗,不禁涕淚橫流,連聲說自己失去了一位真宰相。于是親自給劉統勳寫挽聯和悼詞詩。另外又将他列為五閣臣之一,追授太傅,賜谥号“文正”。
要知道“文正”這樣的谥号,并不是随便誰都能得到的,它在所有谥号中絕對是最榮耀的,整個清朝得到“文正”谥号的,一共也就8個人。可見,劉統勳在乾隆一朝,多麼得器重。
(參考史料:《清史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