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辛棄疾排在榜首

辛棄疾排在榜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3 09:51:12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辛棄疾雖然是以詞名蜚聲詞壇,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文武奇才。這首脍炙人口的《破陣子》,俨然有一股沖天的豪放氣。許多人吟誦之後會順手點贊關注,雙擊666。隻知這首詞牛氣沖天,但究竟牛在哪裡卻搞不明白。其實要理解這首詞,隻須明白“八百裡分麾下炙”一句的意思就足夠了。

有人誤以為“八百裡”是詞人的藝術誇張,描述手下兵多将廣,連營有八百裡之多。其實,這裡的“八百裡”說的是牛,更确切講是曆史上最牛的猛牛。

嚴格講來,“八百裡”這頭牛的全稱是“八百裡駁”。八百裡,是說這牛跑起來風馳電掣,就算是上了高速飙車的話也不落下風。

“駁”,外形象馬卻長着一隻角,白色的身子,黑色的尾巴,叫聲象鼓鳴,據說是一種可以吃老虎的猛獸。

辛棄疾排在榜首(辛棄疾為何要殺掉日行八百裡的牛)1

據記載,齊恒公有一次騎馬出行,途中碰到一隻母老虎。就在齊恒公猶豫着要不要拔馬落荒而逃的時候,那老虎卻一溜煙的閃避了。

齊恒公見狀有些傲嬌,得意洋洋地對管仲說,寡人聽說霸王之主出,猛獸都得主動回避,今天這老虎見了寡人就跑,莫非寡人身上當真有王霸之氣?

管仲聽了不以為然,得了吧您,您騎的是不是白色黑尾巴的馬?老虎遠遠望見以為是駁,當然避之惟恐不及了。

“八百裡駁”的主人名叫王恺,是晉武帝的娘舅,也就是曆史上最著名的有錢燒包和石崇鬥富的那個家夥。王恺家裡不差錢,養的牛也非凡品,不但有專人喂養,而且每隔幾天就要花錢給牛做美容,把牛角漆的光亮晃眼,就連四個牛蹄子上也抹着五顔六色的指甲油。

與“八百裡駁”比起來,石崇的牛單從賣相上看就明顯差了好幾個檔次。可是讓王恺郁悶不已的是,是騾子是馬得拉出來遛遛才知道,石崇的牛賣相不行,但是一跑起來就象是打了雞血,每次比賽總要甩“八百裡駁”一個牛身。

或者有人會啞然失笑,就算是西晉那個年代沒有瑪莎拉蒂、勞斯萊斯那樣的豪車,日行千裡的寶馬總有吧?

這一開口,就徹底暴露出你是曆史菜鳥的本來面目。因為,彼時上至天子、下至黎庶坐具都是牛車。所不同者,除了牛毛色是不是純正,車的裝飾、顔色、大小、型制都有嚴格規定的。普通百姓隻能是老牛拉破車,天子、貴族的車除了外飾,就連輻辏軸輪這些都要堅實豪華……

究竟是先有的牛車,還是先有的馬車,估計很少有人說得清楚。

辛棄疾排在榜首(辛棄疾為何要殺掉日行八百裡的牛)2

據文獻記載,車的發明人是黃帝,“少昊時略加牛”,車的出現雖然早,但卻是由人駕馭的,最早的畜力車是牛車。

為什麼會這樣呢?

人類馴化六畜是分先後的,與豬、牛、羊、雞、狗不同,給桀骜不馴的馬套上籠頭非常不容易,馬是人類最晚馴養的家畜。單從馴化次序上來分析,就可以推測出牛車的出現要早于馬車。與牛車相比,馬車的軸心距離地面要高出許多,更容易翻車。因此,“安步當車”中的“車”隻能是牛車。試想,如果是馬車,早把骨頭颠的散架了,那自然不能叫安步,最多勉強可以稱為競走。

牛車,無疑是古代最為安穩的代步工具。

馬車最終替代牛車,是有原因的。馬車雖然不是理想的代步工具,但也有着牛車無法比拟的長處,除了速度要快,坐在上面比較拉風之外,奔馳在大街上,車主可以高高在上指手劃腳,讓路人一看就知道他是個話事人。

俗話說有錢講究、沒錢将就。曆史上,牛車并非窮人專利,皇帝是最大的地主,但到了地主家也沒餘糧的時候,皇帝的專車也得用牛拉。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漢興,接秦之敝……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車。”大概是史官為尊者諱的緣故,并沒有直接說漢高祖劉邦也坐的是牛車,隻是委婉的說“不能具醇驷”。

驷,是指同駕一輛車的四匹馬。醇、同純,醇驷,意思就是同毛色的四匹馬。

辛棄疾排在榜首(辛棄疾為何要殺掉日行八百裡的牛)3

雖然漢高祖劉邦打敗項羽,終于一統江湖,但因為多年戰亂破壞的原因,大漢王朝境内居然找不出四匹同樣毛色的馬,搞得那些追随他打江山的文武重臣隻能乘坐牛車出行。估計劉邦坐的也是牛車,最多是四頭毛相同的牛而已。史官沒有秉筆直書,應該是為尊者諱的緣故。

因為家底子太薄(大量缺乏戰略物資馬匹),劉邦死後,匈奴單元居然提出了令所有漢人汗顔的無理要求——要和呂後耍朋友(漢武帝不計成本的與匈奴死磕,與受了此事的強烈刺激有關)。漢帝國知恥而後勇,劉邦後裔子孫孜孜求治,漢文帝、景帝适時與民休息,推行無為而治也是無奈之舉。等到國力略有恢複,牛車立即沒了市場,漢景帝專門頒布了各級官員的乘車标準,規定隻要是商人,生意不論做得多大,也“不得乘馬車”。

漢武帝刻薄寡恩,搞得一些諸侯傾家蕩産,這些人死要面子,為了撐門面出行又套起了棄用多年的牛車。這些諸侯雖然成了破落戶,但畢竟是尋常百姓眼中的龍子鳳孫,這些家夥乘牛車,事實上等于再次提高了牛的社會地位。

著名大孝子王祥卧冰求鯉的事情傳得沸沸揚揚,一度上了熱搜榜,統治者得知後征召他入朝,坐的也是牛車。所以如此,估計是希望車子走的慢一些,讓天下黎民百姓一睹大孝子風采,大張旗鼓的宣傳孝悌有助于治道,倘若乘了馬車一溜煙進了京城,豈非衣錦夜行?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漢獻帝在關中一度吃土流離失所。手下趙岐主動要求前往荊州,遊說劉表前來勤王,他惟一的附加條件就是要借用漢獻帝禦駕“牛車”一用。搞得曹操親自迎接漢獻帝都許時,狼狽不堪的漢獻帝居然連個專車也沒有。

曹操節約鬧戈民,帶頭勒緊腰帶過苦日子,于是乎節儉成了手下文武清廉與否的重要标準。時間一久,大家也就習慣成自然,因此東漢末年出行乘牛車獲得了全社會前所未有的尊重。

至西晉初年,乘牛車已經蔚為風尚,牛的身價直線飙升,養牛業成了最賺錢的生意。家中有名牛、猛牛是貴族王公豪華富有的标志,就連名士也不能免俗,茶餘飯後最愛幹的事情就是吹牛皮,且美其名曰“玄談”。

辛棄疾排在榜首(辛棄疾為何要殺掉日行八百裡的牛)4

書歸正傳,辛棄疾在朝堂上不受待見,而他又時時刻刻想着北伐中原,這首《破陣子》可以視為他的請戰血書。“八百裡分麾下炙”,說的是在“沙場秋點兵”的時候,即使是再名貴的牛他也得殺了,與手下将士一起來撸串。凡曆史上舉大事者,無一不要歃血為盟,每到這個時候,第一個倒黴的往往是牛。殺牛,代表了舉大事人義無反顧的信心。為了鼓舞人心,這會兒的音樂最好是“塞外聲”,有殺伐之氣才合時宜。

辛棄疾不願意作權貴豢養的“八百裡”,“八百裡”再牛皮,也隻是一頭牛,他希望自己是一匹可以馳騁沙場的“的盧馬”。理解了“馬作的盧飛快”,可以更好的理解辛棄疾悲憤填膺的心情。

衆所周知,的盧馬的主人是劉備,的盧馬除了跑得飛快,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妨主,誰騎誰倒大黴。即便如此,辛棄疾仍不以為然,妨主就妨主好了,他要的是“了卻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後名”。隻可惜空有滿腹經綸、一腔熱血,而英雄無用武之地。直到“白發生”,人生理想也沒有實現,隻有“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自我安慰一途了。

人生的悲哀,莫過于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