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詩道駿言
原本《孟子•告子》上的話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可是,人們記着記着就記成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從字義看,兩者都可以作近指代詞,表示“這個”的意思,但是,由于現代漢語中“是”成為了一個判斷動詞,而且是極為高頻的一個詞,人們看到它,第一反應就是“是不是的是”。“斯”則不然,直到現在,它的代詞功能基本沒有改變,人們耳熟能詳的就是“生于斯,長于斯”“微斯人,吾誰與歸?”,都表示“這、這個”。當然,它還常常表示外國人名地名中的某個音節,如“某某斯基”“馬斯洛”等等。但是,作外語音節使用時,它不會與代詞功能發生競争關系。
這樣,在現代人的腦子裡“是”是表示判斷的,“斯”是表示指代的,就行成了集體下意識,于是遇到“故天将降大任于si/shi人也,”這個句子時,會優先選擇“斯”,慢慢地積非成是,大家回頭認真查看真相時,會突然發現自己記錯了!
其實,一個詞語、一個名句,如果原版存在潛在的不足,在使用過程中發生變異走形的可能性是極大的。
比如,“明日黃花”表示過時、衰老的事物,可是,人們下意識中認為“明日”代表新的、代表希望,“昨日”才與過時、衰老相關,所以在使用中,把“明日黃花”改成了“昨日黃花”。
在比如“空穴來風”,本來意思是因為有空穴,所以才會招來風,比喻事出有因。但是,“空”字與空洞、虛假聯系密切,容易使人聯想到謊言謠言,所以在使用中,“空穴來風”的意思逐漸變成了:沒有根據的謊言。
結論:“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原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是改造版,是集體記憶發生差錯造成的,其深層原因是“斯”與“是”功能競争的結果。
語言的發展,有它自身的規律,大家記憶發生錯誤,是有理可循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