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外标法
外标法比較簡單,通過比較已知濃度的峰面積和未知物的峰面積,從而計算出未知物的含量,如table 1的數據: 濃度點是 1, 2, 5, 10, 20, 50, 100, 200, 500, and 1000 ng/mL
做出的校準曲線 figure 1:
x軸是濃度點,y對應的是相應的相應值
2 : 内标法
内标法就是向标樣和樣品中加入一樣濃度的内标,用标樣與内标的響應值的比率和樣品與内标的響應值的比率相比較,從而計算出未知物的含量 ,同樣根據table 1 的數據做出校準曲線 figure 2
x軸是濃度點,y軸是 标樣與内标的響應值的比率,如果内标是在前處理前加入,那麼考量的是整個前處理流程和進樣系統的變化,如果内标是在前處理後加入,那麼考量的是進樣系統的變化
3 : 是用外标法還是内标法?
如果前處理流程比較簡單,進樣也很準确,那麼可以選擇外标法,譬如前處理隻是超聲過濾一下,然後還是自動進樣
如果前處理流程複雜,進樣也不是很準确,譬如手動進樣,那麼可以選擇内标法
如何選擇呢?簡單的做法就是同時用外标法和内标法去測試樣品,比較測試誤差,通過比較誤差的大小來選擇合适的校準方式
4:标樣加入法
不論是外标法還是内标法,在配置标準曲線的時候,要用基質空白試劑(含有基質但不含有标準物質的空白試劑)去稀釋定容标準曲線,這樣能夠很好的反映出基質對信号的抑制或者放大。
如果找不到基質空白的試劑呢?可以選擇标樣添加法,向含有未知含量的基質試劑中加入一定濃度的标樣,如table 1的數據,用含有未知含量的基質試劑配置0, 1, 2, 5, 和 10 ng/m的曲線,如figure 3
會發現,x軸有明顯的截距,截距的大小反映的就是基質中未知物的多少。
5:結論
外标法比較簡單,但适用于前處理流程比較簡單,進樣也很準确的方法;
内标法雖然可以很好的提高方法的準确度和精确度,但需要選擇合适的内标,同時成本也會有所上升;如果找不到空白的基質試劑,可以選擇标樣添加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