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基層治理規範化?□段官敬基層社會治理标準化、規範化本是好事一件,然而據媒體報道,少數地方抓基層生活标準化、規範化過于生硬,甚至規定過細、過多、過濫,忽視地方實際情況和客觀問題,導緻地方不得不為了達到某個标準化、規範化指标要求,而在材料、表格、制度牌上花費大量精力正如有基層幹部提到,“上面很多檢查,對表不對事,認認真真走形式就萬事大吉”,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促進基層治理規範化?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段官敬
基層社會治理标準化、規範化本是好事一件,然而據媒體報道,少數地方抓基層生活标準化、規範化過于生硬,甚至規定過細、過多、過濫,忽視地方實際情況和客觀問題,導緻地方不得不為了達到某個标準化、規範化指标要求,而在材料、表格、制度牌上花費大量精力。正如有基層幹部提到,“上面很多檢查,對表不對事,認認真真走形式就萬事大吉”。
标準化、規範化既可對基層辦事服務、履職用權進行約束和規定,也可有效防止不作為、亂作為等現象發生,同時能夠推進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但是,标準化、規範化理應是程序操作和制度設計上的标準化、規範化,而不是落實結果、辦事成效上的簡單“劃一”。要知道,地方實際條件、群衆意願各有不同,标準化、規範化注重結果的模塊化統一,必然讓基層削足适履,也與工作導向背道而馳。
某種程度上說,規範化、标準化成為“認認真真走形式”,與少數上級單位和部門“一刀切”的檢查風格有關。未做好實事求是的調查研究,對照标準化、規範化清單按部就班考核、督查、打分,罔顧基層地方的實際與客觀環境,如此考核考在了紙上、督查查在台賬上,反而忽視了基層幹了什麼事、解決了什麼問題。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些地方上級部門推進标準化規範化,習慣拿着放大鏡和顯微鏡看各種“指标化”事項,而忽視辦成事情、解決問題本身的情況。如此“拍腦袋”決策和“一刀切”考核,滋生了基層重形不走心、工作重留痕心理,隻能按照所謂“标準化規範化”的要求,一項項抓“落實”、一條條“執行”到位,但其結果往往于群衆切實利益毫無半點益處,反而幹擾了基層推進工作的有序節奏,加重了基層無謂的負擔。
包子好吃不在褶子上。把大量精力花在表皮和面上,嚴重影響基層幹事創業的積極性,為了所謂的“标準”和“規範”,讓基層投入過多時間、成本,造成了資源嚴重浪費,也敗壞了黨員幹部實幹擔當的形象。凡事貴在走心落實,推進規範化标準化,關鍵要把群衆滿意作為評價标準,真正見事、見人、見問題,才能走出形式主義怪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