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分解反應
一: 命題趨勢
該考點的命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複分解反應及其發生的條件的理解和掌握情況;以及閱讀、分析、推斷能力和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并且經常将其與化學反應的類型判定、溶解現象與原理(或電離)、酸堿鹽的溶解性、酸(或堿)的化學性質、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化學性質、物質的推斷和鑒别、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原理、化學方程式的書寫等相關知識聯系起來,進行綜合考查,有時還會根據所給的有關的表達,進行科學地評價、判斷正誤等,對複分解反應的特點、發生的條件及其判定方法的考查,以及知識的遷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幾年中考命題的熱點。
二:考查重點
1. 複分解反應的概念
2. 複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及應用
三:重點考向
考向一、複分解反應
A:知識拓展
初中化學五個優先反應原則
(1)初中化學優先反應的原則之一:金屬和酸反應時,較活潑的金屬優先反應,如将鋅、鐵合金投入稀鹽酸中,鋅優先與稀鹽酸反應。
(2)初中化學優先反應的原則之二:當金屬與混合鹽溶液反應時,金屬中最活潑的金屬優先置換出最不活潑的金屬。
(3)初中化學優先反應的原則之三:當酸、堿、鹽混合相互反應時,酸與堿的反應優先于酸與鹽、堿與鹽的反應。例:①将稀鹽酸逐滴滴加到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先無明顯現象,之後開始産生氣泡。因為先發生的反應是HCl+NaOH===NaCl+H2O,此反應無明顯現象,當NaOH被完全消耗後,又發生反應2HCl+Na2CO3===2NaCl+H2O+CO2↑,此反應有氣泡産生。②将NaOH溶液逐滴滴加到稀硫酸和硫酸銅的混合溶液中,先無明顯現象,之後開始産生藍色沉澱。因為先發生的反應是H2SO4+2NaOH===Na2SO4+2H2O,此反應無明顯現象,當稀硫酸被完全消耗後,又發生反應CuSO4+2NaOH===Na2SO4+Cu(OH)2↓。
(4)初中化學優先反應的原則之四:當酸與兩種鹽溶液混合反應産生氣體、沉澱時,産生“氣體”優于産生“沉澱”。例:向稀鹽酸與氯化鋇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碳酸鈉溶液時,先産生氣泡,之後産生白色沉澱。
(5)初中化學優先反應的原則之五:當金屬、金屬氧化物與酸反應時,金屬氧化物優先于金屬與酸反應。
B:方法技巧
1.對于複分解反應的概念及其特點來說,可以聯系着化學反應的實質和溶解原理,來理解和識記。并且,要抓住概念中的“化合物”和“互相交換成分”這兩個關鍵詞。
2.為了正确書寫複分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還要求必須熟記常見酸、堿、鹽的溶解性表和正确地運用物質的溶解性。
3.酸、堿、鹽溶液間發生的反應一般是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而形成的,即參加複分解反應的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發生電離并解離成自由移動的離子,離子間重新組合成新的化合物,因此酸、堿、鹽溶液間的反應一般是複分解反應。
考向二、複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
酸、堿、鹽之間某些複分解反應的發生必須滿足:
類型 |
反應物 |
生成物 |
酸 堿 |
至少一種可溶 |
具備以下條件之一:
|
酸 鹽 |
鹽可溶或難溶,酸可溶 | |
堿 鹽 |
二者都可溶 | |
鹽 鹽 |
二者都可溶 |
A;知識拓展
四種基本反應的比較
基本反應類型 |
定義 |
特點 |
化合反應 |
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生成另一種物質的反應 |
多變一,用字母表示為A B→AB |
分解反應 |
由一種反應物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其他物質的反應 |
一變多,用字母表示為AB →A B |
置換反應 |
由一種單質與一種化合物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 |
化合價一定發生變化,用字母表示為AB C→CB A |
複分解反應 |
由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 |
元素化合價不變,用字母表示為AB CD→CB AD |
B:方法技巧
①某些金屬氧化物+酸→鹽+水;
②酸+堿→鹽+水;
③酸+鹽→另一種酸+另一種鹽;
上述反應條件,可簡單記成:有酸就反應。
④堿+鹽→另一種堿+另一種鹽
⑤鹽+鹽→另兩種鹽。
上述反應條件,可簡單記成:無酸皆可溶。
考向三、離子共存
①與OH-不能共存的離子:H 、NH 、Cu2 、Fe3 、Fe2 、Mg2 等。
②與H 不能共存的離子:OH-、-、-等
③與CO不能共存的離子:H 、Ca2 、Ba2 等。
④與Cl-不能共存的離子:Ag 。
⑤與SO不能共存的離子:Ba2 、Pb2 。
A:知識拓展
1. 酸性溶液(或pH<7)應在每組離子後加上H ,再做判斷;
常見的叙述有酸性溶液、pH=1的溶液(或其他pH<7的表述形式)、能使pH試紙變紅的溶液等。若題目中限定溶液呈堿性,則溶液中有OH—存在,其中不能大量含有H 、如CO32-、OH-、HCO3-等陰離子。
如: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離子是( )。
A.K 、Na 、SO42-、CO32-
B.NH4 、Mg2 、SO42-、Cl-
C.Na 、K 、OH-、Cl-
D.K 、Na 、HCO3-、NO3-
解析:在每組後加上H 後,A、C、D三組均不能和H 共存,故答案為B項。
2. 堿性溶液(或pH>7)應在每組離子後加上OH—,再做判斷。
常見的叙述有堿性溶液、pH=14的溶液、能使pH試紙變藍的溶液等。若題目中限定溶液呈堿性,則溶液中有OH—存在,其中不能大量含有H 、如NH4 、Mg2 、Ag 、Al3 、Zn2 、Cu2 、Fe2 、Fe3 等陽離子。
如:在某堿性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離子組是( )。
A.K 、Na 、H 、NO3-
B.Na 、SO42-、Cl-、CO32-
C.H 、Mg2 、SO42-、NO3-
D.Ag 、K 、NO3-、Na
解析:正确選項應滿足溶液有OH-存在、可以大量共存兩個條件,隻有B項符合題意。
3. “無色透明”條件型
若題目限定溶液“無色”,則不含有色離子,即Fe2 (淺綠色)、Fe3 (棕黃色)、Cu2 (藍色)、MnO4-(紫色)等離子。若“透明”,則溶液不形成混濁或沉澱(與溶液有無顔色無關)。如Ag 與Cl-、SO42-;Ca2 與CO32-;Ba2 與CO32-、SO42-;Fe3 、Cu2 、Mg2 與OH-等在水溶液中會發生反應,有渾濁或明顯的沉澱生成,它們不能大量共存。
如:某無色透明的溶液中,下列各組離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
A.H 、Cl-、Ba2 、CO32-
B.Ag 、Cl-、K 、NO3-
C.K 、OH-、Cl-、Na
D.Fe3 、Cl-、NO3-、Na
解析:正确選項應滿足無色透明、能大量共存兩個條件。答案為C項。
B;方法技巧
容易反應的離子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