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八九十年代,我們學校老師經常要出差去給各縣鄉農村中小學教師上函授課。在南昌去往武甯、修水等縣城的316國道上,要路過一個車橋鎮,它屬于德安縣管轄,是德安縣比較偏遠的一個鄉鎮,距離南昌市大約有一百多公裡路程了。在那個年代,國道都還是比較逼仄而彎多坡大的兩車道沙土路,行車速度非常慢,早上去往武甯的長途班車從南昌城駛出,行至車橋鎮,基本上就到中午了。于是大客車司機就把滿車的乘客往路邊簡陋的飯店一拉,打開車門放下大家,在此匆忙吃一個盒飯便餐,以便下午繼續坐車完成長途旅程。由于當年武甯修水等縣,參加我們學校函授班非常積極,所以我們也就連續多年需要跑武甯修水縣去函授,而每次去武甯修水便都要路過車橋鎮并在此停車吃飯,于是路過次數多了,比較難吃的路邊盒飯吃多了,也就記住了“車橋”這個地名。可是細想起來,“車橋”這個地名還是感覺比較特别,因為南方水多,各地鄉鎮小地名中,以“橋”命名者不少見,但是這裡為什麼叫“車橋”呢?這不好解釋呀,難道這裡的一座什麼重要的橋是隻給車通行不供人畜行走的嗎?這在過去這樣的偏遠鄉村來講是不合常理的嘛!于是後來一次機會去到德安縣函授時,我就把自己對于“車橋”這個地名由來的疑問告訴當地進修學校的老師。為此他解釋說:我們這裡車橋鎮是有一座清朝古橋,在車橋鎮林下這個地方,據說是當年那裡一個出去做縣令的官出錢修建。林下這個地方,有兩條溪流在此交叉,于是就把這座橋叫“叉橋”,而當地方言,“叉”和“車”同音,于是就轉而叫成“車橋”,把這個橋叫作“車橋”也更氣派一點,好像意思說橋造得很大,什麼車都可以通過。
哦!經過他的講解,我終于解除疑惑,知道德安縣車橋鎮這個地名的由來,看來這個“車橋”名稱還真有點迂繞。不過回味起來,又不免有些許感慨:過去我們社會生産力落後,物力财力乏匮,即使是在一條溪流上建一座堅固的“叉橋”這樣的石拱橋也極不容易,所以橋的建造才可能成為一個地方值得千百年銘記的大事,由此引起以一座橋命名一個鄉鎮的文化現象;而到了現在,這種令人内心酸楚的文化現象不再有了,每天祖國大地上都會興建許多大型現代化橋梁,建橋修路,天塹通途,早已司空見慣,所以橋也就不再會承載一個地方人民沉甸甸的心理囑托了,橋就是橋而已,也就不再會給予一座橋為一個地方命名的冠名權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